前沿科技
-
研究稱系外彗星可能很常見 隨時都有至少一打星際天體穿越太陽系
今年8月30日,克里米亞業余天文學家根納季·鮑里索夫發現了這顆系外天體。隨后,來自8個國家26個機構的43位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其進行了迄今最全面的研究。他們表示,雪茄形的“奧
-
SpaceX星艦渲染圖發布 或將在2022之前實現載人著陸月球
該公司今年已經籌集了超過13億美元的資金來建造兩艘“星艦”和“星鏈”?!靶桥灐笔且环N大型火箭,該公司希望用它將人類送上月球和火星;“星鏈”是一個由多達3萬顆衛星組成的網絡,用
-
我國成功研制世界最大萬米級載人艙 可搭乘3人下潛
據載人艙研制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楊銳介紹,全海深載人艙制造是一項涵蓋高性能鈦合金設計、超大厚度板材制備、半球整體沖壓、大厚度鈦合金電子束焊接等技術的跨
-
SpaceX擬2022年向月球發射飛船運送必需資源
這是個雄心勃勃的時間表,正如肖特維爾自己反復聲明的那樣,這些都是“最理想狀態下”的時間表。在航天以及科技領域,領導層負責制定積極進取的時間表,以推動項目團隊在實際可能的限
-
美國宇航局將于2022年向月球發射“找水機器人VIPER”
這一機器人預計將于2022年12月抵達月球南極地區,搭載四種儀器對月球土壤進行采樣,以尋找氫和氧的痕跡。氫和氧是水的基本成分,可以被分離并合成為計劃中的商業月球運載火箭的燃料。
-
中國學者揭示出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及其周圍行星的動力學和軌道特征
此次,研究團隊利用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對比鄰星周圍存在兩顆行星的情況開展了研究。結果顯示,比鄰星b公轉軌道的半長軸在0 02至0 1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等于日地平均距離)之間,軌道偏
-
比利時IMEC展示新型薄膜單片圖像傳感器 可以捕獲近紅外和短波紅外中的光線
Imec的紅外成像儀由基于直接沉積在電子讀數之上的量子點的新穎薄膜光電探測器像素堆疊組成,并且以與單片工藝制造。像素嵌入了新開發的高性能低帶隙量子點材料,其能夠匹配甚至超過無
-
第二個星際物體被訪問它使我們對太陽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第一位就是2017年10月在太陽系“大鬧一場”,然后離去的“1I 奧陌陌”。但它在我們的視野中僅僅停留了兩個月,就絕情而去,留給我們無數待解的謎團。比如,它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么?是外
-
臭氧空洞縮至40年最小 科學家:不代表臭氧層在恢復
據報道,由于10月以來,南極上空異常溫暖,臭氧空洞縮小至有記錄以來的最小尺寸??茖W家表示,這是40年來出現的第三次,由于溫度過高導致的臭氧消耗減少。1988年9月和2002年9月,也曾發生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雄性和雌性小鼠分別獨有的腦細胞
下丘腦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脊椎動物大腦的基本區域。研究表明,下丘腦內一個特定的區域腹膜下丘腦的腹側部分(VMHvl),包含控制侵略和交配行為的細胞。在這些研究中,即使在沒有任何威
-
新證據表明地球或許沒那么獨特 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可能很常見
研究人員解釋稱,了解巖石至關重要。巖石行星上的氧化對其大氣、內核以及在其表面形成的巖石種類具有重要意義。地球表面發生的所有化學反應最終都可以追溯到行星的氧化態。我們擁有海
-
印度發明高靈敏度鋅檢測傳感器 可實時檢測土壤和人體汗液樣本中大范圍濃度的鋅
這種鋅檢測傳感器由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研究人員發明,它有一個工作電極和一個參考電極,均由涂有碳納米管的再生纖維素纖維制成。工作電極上涂有一種聚合物離子受體,這種受體只與鋅
-
SpaceX第四艘星際飛船原型開始成型 采用無縫鋼環焊接
圖片中心這個新建造的金屬框架頂部,很可能是SpaceX第四艘星際飛船原型MK4的第一個鋼環部件10月19日消息,據外媒報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
-
NASA衛星拍攝到火星表面的“洞察號”和“好奇號”探測器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效果圖)據外媒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HiRISE相機從太空中拍攝到的火星洞察號著陸器和好
-
美國兩名女宇航員完成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任務 為人類太空探索活動增加一項新紀錄
美國宇航局(NASA)的兩名女性宇航員于18日完成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任務,為人類太空探索活動增加一項新紀錄。美國宇航局官網消息,美東時間10
-
SpaceX計劃再發射3萬顆衛星 建設全球衛星互聯網
北京時間10月16日早間消息,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已經代表SpaceX,向國際電信聯盟(ITU)提交了20份文件,涉及3萬顆在低地球軌道運行的小
-
天文學家利用X射線引力透鏡效應 觀測到94億光年外矮星系
研究人員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以及光學段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麥哲倫望遠鏡觀測了57億光年外、質量為太陽1000萬億倍的“鳳凰星系團”,精確測量出該星系團的X射線輻射量。隨后,他們從觀
-
半導體內載荷子特征參數增至7個 包括電子和空穴的遷移率
半導體是如今這個電子時代的基礎,但半導體內的電子電荷還有很多秘密有待揭示,這限制了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最近,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稱,他
-
HuBMAP計劃為人體每個細胞“畫像” 建立構成健康系統的基準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希望將新興技術轉化為有用的數據集,重點關注人體數萬億個細胞是如何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
-
天上的星星長成一個樣兒 其實是兩種力“對決”的結果
身邊的天文學李 鑒可能我們很多人都好奇過,為什么天體大多都是球形?這首先要從水滴說起。水滴為什么總是球形?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就像一張緊
-
Space X有望明年初進行載人飛行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
SpaceX目前面臨的主要技術挑戰涉及降落傘和推進系統。馬斯克說,“搞定降落傘問題是一項相當艱巨的工程任務”,并宣稱載人“龍”飛船的降落傘將擁有比阿波羅時代所使用的降落傘“高出一
-
北大“扁鵲一號”全人體PET-CT有望在2019年底完成原理樣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深圳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首席科學家詹啟敏一直以來都為精準醫學在國內的應用而呼吁。詹啟敏認為,精準醫學要求有大量的分析數據,如果分子醫學、
-
行星受到主星強烈的X射線和極紫外線輻射 大氣會被加熱后膨脹
在郭建恒研究員指導下,該臺研究生閆冬冬等人利用大氣逃逸的一維流體動力學模型,研究了近450個系外行星系統,給出了流體動力學的物質損失率、加熱效率和極紫外線特征吸收半徑。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