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吉林大學科研人員新發明讓秸稈“變廢為寶” 有效改良鹽堿地
經通榆縣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站測定,使用該技術對玉米增產明顯。近兩年,當地鹽堿地得到改良,糧食產量提升10%以上。該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相關研究在《分析和應用熱解》和《農
-
貝索斯太空公司新火箭成功完成第六次發射著陸測試 飛行高度達100千米
新謝潑德號火箭是藍色起源公司用于載人飛行的運載火箭,設計用于將六名宇航員帶到太空邊緣體驗幾分鐘的失重感覺。火箭將從地面垂直起飛,攜帶太空艙飛到100公里左右的高度,許多人認為
-
重返月球要花多少錢? NASA透露一顆火箭就要百億
根據計劃,EM-1任務將在2020年末發射。不過由于火箭芯級組裝方面的問題,這一任務很有可能推遲到2021年。EM-2載人試飛將于2022年進行,時間可能不會受到EM-1任務的影響。EM-3將執行第一次登月
-
SpaceX證實:12月和1月將再次發射星鏈衛星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12月份的第三次星鏈衛星發射完成之后,SpaceX公司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衛星運營商,其運營的衛星數量將增加到170顆(有一些衛星發生了故障,因此不是180顆)。
-
歐洲航天局將于2025年發射首個專門清理太空垃圾的航天器
按照歐洲航天局說法,那個支架形狀簡單、結構完整,由航天器捕捉時不易產生碎片,因此被航天局選中。航天局部長級會議11月底同意為這一項目出資。完成全部任務預計需要1 17億歐元(約合9
-
“螺旋光”首次在全息場景的成功理論探索 為大數據信息時代提供了大容量的全息術
通過對軌道角動量光束空間頻譜面的分析,方心遠發現,“螺旋程度”不同的軌道角動量光對應同一信號源不同的信息通道,進而拓展了傳統全息技術的取樣定理,使軌道角動量光束成為全息過
-
網絡切片技術的優勢顯而易見 實現端到端的硬切片并非易事
“另外,考慮到真正意義上的網絡端到端,5G其實只是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同樣不能忽視的、甚至更為關鍵的是完成長途傳送的互聯網。”黃韜指出,對于數據傳輸,傳統互聯網所采
-
帕克太陽探測器發現太陽磁場或正在翻轉 將在2020年1月29日再次接近太陽
NASA總部太陽物理學部門主任尼古拉·福克斯(Nicola Fox)指出:“太陽是我們唯一能開展近距離探測的恒星。此次收集到的這些數據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對太陽、以及宇宙中其它恒星的理解。帕克太
-
“熱水浴”可刺激蘋果自然防御機制 有效減少其真菌腐爛
參與研究的比爾吉特·瓦瑟曼說:“我們用兩種重要的變質劑感染了有機蘋果,然后用熱水和我們設計的生物防治劑對其進行處理。通過這種組合方法,我們能夠完全殺死大約60%蘋果采
-
NASA計劃明年將兩個人體模型送上繞月軌道 以調查太空輻射對宇航員的影響
這種背心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聚乙烯是一種普通塑料,可有效阻隔輻射顆粒物,用于制造從防彈背心到兒童玩具等各種物品。這種背心專為保護女性身體而設計——她們比男性更易受輻射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制出中心磁場高達32.35特斯拉的全超導磁體
此前低溫超導磁體產生的磁場強度上限為23 0特斯拉左右。此次,王秋良團隊設計并建造了全新的超導線圈和支撐結構,提高了線圈的整體工程電流密度和局部安全裕度,并采用軸向彈性支撐結
-
高效冷卻系統 每年節能相當于三峽發電量30%
目前,我國數據中心高效冷卻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該項目擬通過與美方UCB的合作研究,著力突破高熱流密度通信系統散熱瓶頸,研制具有仿生超親—疏水結構特性的芯片級相變儲能式多聯微熱
-
日探測器“隼鳥2號”完成小行星探索 已開始為返回地球加速
報道稱,“隼鳥2號”2019年4月首次在“龍宮”著陸,制造出人造隕石坑;7月第二次著陸,成功采集地下巖石碎片,也是全球首次采集小行星地下物質。若將巖石樣本帶回地球,相信有助探索太陽
-
5600萬年前的全球變暖 或與碳釋放有關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持續了大約20萬年,其中碳釋放持續的時間大約為1000年到50000年。“在千年到萬年的時間尺度上,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氣候變化和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研究人員向大腸桿菌基因中添加一種轉化二氧化碳的酶,并去除了用于代謝糖的其它酶,最終成功改變了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為了證明它們真的不需要糖來維持生存,科學家們把這些
-
世界最大望遠鏡SKA中國區域中心原型機研制成功
目前,中國、澳大利亞與歐洲均已啟動區域中心建設,中國SKA區域中心的籌備由上海天文臺牽頭負責。上海天文臺牽頭研制的中國SKA區域中心原型機,整體設計充分考慮了各方面需求,整個系統
-
科研團隊借助位于澳大利亞的低頻射電望遠鏡 繪制出迄今最大銀河系磁場三維結構
因此,該團隊使用“國際低頻陣列射電”(LOFAR)望遠鏡進行觀測,得到了迄今最大的針對脈沖星進行的磁場強度和磁場方向的低頻測量結果,并根據這一結果來估算銀河系磁場強度如何隨著距銀
-
NASA擬資助五大飛行任務 空中測量解碼海洋漩渦
據報道,這些漩渦對上層海洋具有重要的長期影響,但它們的預測對模擬過程中的小細節非常敏感。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學家托馬斯·法拉爾表示,該項目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改進
-
我國科學家成功合成流體金屬氫 具有極高能量密度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量子中心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基于金剛石對頂砧裝置并結合脈沖激光加熱技術,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了可模擬地核的極端溫度壓力條件,將氣態的氫和氘成功轉
-
美國上市新品種蘋果 號稱甜脆多汁可在冰箱放1年
新品種蘋果名為“宇宙脆”(Cosmic Crisp),是華盛頓州立大學對Enterprise蘋果和蜜脆蘋果進行交叉授粉得到的。該果樹項目聯合負責人稱它甜脆多汁,能在冰箱里保鮮10至12個月。目前該種果樹已有
-
長征八號火箭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成功 預計2020年首飛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芯一級繼承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一子級狀態,芯二級繼承了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三子級狀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2 8噸;從簽署合同到
-
中國天文學家利用LAMOST發現迄今最大的恒星級黑洞 70倍太陽質量
2016年秋季開始,國家天文臺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LAMOST開展雙星課題研究,歷時兩年監測了一個小天區內3000多顆恒星。結果發現,在一個X射線輻射寧靜的雙星系統(LB-1)中,一顆8倍太陽質量的藍
-
中國科學家研獲超強韌人造蜘蛛絲 未來或將用于高空緩降等多領域
經過反復試驗,劉遵峰團隊采用了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成功使用水凝膠纖維制備出了“人造蜘蛛絲”。劉遵峰介紹,水凝膠纖維由聚丙烯酸制成,聚丙烯酸具有核—鞘結構,通過摻雜二價離子
-
我國學者利用銅、鋅同位素揭示月核形成過程
研究發現,含硫的金屬熔體相對硅酸鹽熔體顯著富集輕的銅和鋅同位素,而不含硫的金屬熔體和硅酸鹽熔體之間的分餾較小。這個結果很好地解釋了地球和月球之間金屬穩定同位素組成的差別。
-
科學家利用計算機程序發現至少116萬種可能儲存遺傳信息的分子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構相似的分子可以推動未來醫學的發展,為制藥產業指明新的目標。因為類似核苷酸的藥物已經被發現可破壞人體中的危險病毒和惡性癌細胞,相似結構的分子庫構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