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太陽系生命可能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已孕育出現
早期星子的能量源,例如默奇森隕石的母星,可能發生鋁-26放射性衰變。一些星子內部熱量流動足以使物體完全融化,這肯定不利于生命的孕育,但是部分星子可能僅是部分融化,從內至外,因
-
極飛發布智能播撒系統 精準控制畝用量與播撒密度
據極飛科技CEO彭斌介紹,該智能播撒系統將解決兩類播撒痛點:一是對比人力播撒,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每小時能夠完成80余畝水稻播種作業,相當于64個人工作業的效率;二是采用行業首創的
-
日本探測器在小行星成功擊出隕石坑 系全球首次
與實驗前3月的圖像比較后發現,在直徑超過10米的范圍內確認到凹陷和巖石的移動、可能是原本在地下的巖石露出的地形變化。周邊約40米范圍還出現了顏色變暗的部分,有可能是金屬彈擊中后
-
升級大型強子對撞機有助尋找“長壽粒子” 進一步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
劉真解釋說,“暗黑世界”里的成員是一些超出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假想粒子。如果普通物質在一個山谷中;那么“暗黑世界”就在另一個山谷中。爬過山脊需要大量能量,但“暗黑世界”里有些
-
人類長有206塊骨骼?進化消失的“豆骨”現已奇跡般復原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回顧了過去150多年進行的2 1萬多項科學研究,其中包括研究人員掃描和解剖鑒定發現豆骨的存在。他們從中發現1918年全球11 2%居民體內存在豆骨,但依據發表在
-
心跳就是能量! 無需電池自驅動心臟起搏器問世
這個能量收集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機械耐久性,另配有一個電源管理單元和一個起搏器。研究團隊在豬體內證實,他們的這個可植入系統不僅可以進行心臟起搏,還能糾正竇性心律不齊(
-
哈佛大學升級蛇形軟體機器人 提升速度和動作準確度
研究人員相信,有朝一日,這類機器人可在許多其它機器人難以操作的地方展開探索,或者用于腹腔鏡等醫療設備。當然,要實現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的逆向開發設計,以適應更復雜的形變。有
-
中國空間站16個科學實驗柜進入初樣研制 功能強大技術先進
根據計劃部署,中國載人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利用空間站支持能力、微重力和輻射環境、航天員較長在軌駐留、天地往返等有利條件,中國空間站將開展大規模多學科的空間科學研
-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記錄到火星震 或為全球首次
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2018年5月從地球發射,于11月抵達火星。法國SEIS地震儀在操縱器的幫助下被安置在距離火星表面1 6米高的位置。據報道,“洞察號”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探究火星地震,
-
中國科大給肝癌細胞拍出“超清寫真” 分辨率達到了10納米
據介紹,細胞內的生物分子產生的磁信號非常弱,線圈傳感器探測不了,拍不出“高清照片”,看不到單分子結構。在細胞原位實現生物分子的納米級磁共振成像和結構解析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
-
“有生命”的自愈合材料問世 能夠像人類的皮膚一樣自行愈合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可以同時提升材料自愈合性能和力學性能的分子策略——基于銅配位丁二酮肟氨酯的彈性體。游正偉告訴《中國科學報》,基于銅配位丁二酮肟氨酯的彈性體中同時存在
-
科學家研究發現阻止英國400萬人變胖的基因MC4R
英國目前有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肥胖,在接下來的30年里,這一比例將上升至48%。倫敦大學學院的報告稱,這一數字是全球預測平均值22%的2倍多,而美國的肥胖人口將達到55%。英國約有10%的成年
-
科學家提出基因編輯領域發展新方向 非病毒載體未來無可限量
研究表明,病毒類載體在CRISPR-Cas9系統中存在著固有缺點,包括致癌風險,插入大小限制以及會在人體內產生免疫反應。例如,逆轉錄病毒可能造成插入性突變,導致癌癥發生,向靜脈高劑量注
-
“信使”號研究結果表明 水星擁有一個固體內核
團隊將“信使”號的數據輸入一個復雜的計算機程序,結果表明,水星必須擁有一個大的固體內核。這個固體鐵核寬約2000公里,約占水星整個核心(約4000公里寬)的一半;而地球的固體內核寬約2400
-
專家稱更多黑洞照片正在路上 挑選優質“模特”有門道
在本次觀測任務中,李志遠加入了EHT項目中的多波段科學工作組以及活動星系核工作組。“準確地說,我沒有直接參與此次毫米波觀測的數據分析工作,我主要從多波段觀測角度開展輔助研究。
-
宇航員太空拍攝南極光:神秘的綠色極光如跳動的火焰在地球上空浮現
據悉,國際空間站當時正在馬達加斯加和南極洲之間的南印度洋上方265英里的軌道上運行。機組人員就是在這個里拍下了這張照片。據了解,極光被認為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
-
古生物學“懸案”寒武紀大爆發 揭示寒武紀之秘的新寶藏
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于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巖中,并因此命名。百余年來,這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余個,其中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1984
-
嫦娥六號正研制或于2023年發射:將在月球采樣返回
月球和深空探測是當前和未來航天領域的發展重點之一。目前,我國已圓滿完成包含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在內的5次月球探測任務。五院嫦娥
-
中國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正穩步推進 初步掌握多項關鍵核心技術
胡文瑞介紹,國際上最著名的是歐洲空間局發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參與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計劃。目前LISA預計2034年發射,與“太極計劃”預計發射時間相差無幾。除此之外,美國的BBO
-
科學家在恒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這是科學家在研究行星狀星云NGC7027時發現的。行星狀星云NGC7027是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云團,是從距離地球3000光年的一顆垂死的恒星中涌出來的。發現潛藏在太陽系中的分子,使得科學家向
-
耶魯科學家成功“復活”死亡豬腦 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此前該研究團隊曾在2018年3月份宣布過他們成功地在豬被“斬首”后,讓豬的大腦在體外存活了36個小時。彼時報道稱耶魯大學神經學家Nenad Sestan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他們的實驗中使用了100到20
-
波士頓動力SpotMini機器人上線一項新技能:拉動一輛空擋的大型車輛
SpotMini是一款全電動機器人,據說每次充電可以持續使用90分鐘,它的最大載重量是14公斤,是它自身重量的一半。與波士頓動力公司的Spot不同,SpotMini體積要小得多,它身高0 84米,和一只大狗
-
研究人員在雙星系統Kepler-47中發現第三顆行星
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第三顆行星。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主要通過“凌日法”探測行星,其原理是當行星穿過其主恒星的表面時,會引起微小的亮度下降。奧
-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檢測到了氦合氫離子HeH+
過去為在太空中檢測氦合氫離子所做的嘗試,受限于分光儀在適當波長的有限分辨率。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聯合項目——同溫層紅外天文觀測臺(SOFIA)的高分辨
-
我國無水染色工藝技術日漸成熟 產業化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早在2014年,即發集團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始了超臨界CO2無水染色技術的產業化研究與應用,不斷改進完善無水染色技術,解決了設備、工藝、檢測等多項影響產業化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攻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