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NASA計劃2020年送設備上月球 力爭2024年執行載人登月任務
美國宇航局提供每家公司用以研發登陸器的合約金額,在7700萬美元到9700萬美元不等。美國宇航局局長布萊登斯坦稱:“2020年,我們的初步科學和技術研究將會在月球表面進行,那將有助于5年
-
點贊!中國學者模仿蜘蛛網研制出“超彈性”硬碳材料
“如同蜘蛛網,這種材料的內部結構是線與線之間交叉焊接,整體類似于一個‘毛線團’。”中科大博士生秦冰介紹,這種結構設計賦予了材料新的性能。實驗顯示:其回彈速度每秒鐘達0 86米;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
在皰疹病毒生命周期中,最關鍵的過程之一就是將DNA剪切酶“召集”到衣殼獨特的DNA通道上,識別、包裝和切割雙鏈DNA,最終產生含有基因組的病毒粒子。當病毒基因組在病毒衣殼內裝滿后,會
-
美國宇航局選定三家公司向月球發送登陸器 預計在2020年和2021年發射
AN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在宣布今天的評選結果時說:“這些公司是美國人的聰明才智、遠見和技術訣竅的最好代表。得益于這些登陸器及其它們搭載的儀器,不久的將來將進行的
-
科學家建立黑洞聲學類比模型 間接證實霍金的黑洞輻射理論
據報道,研究人員用一種叫做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量子物質建立了一個模擬太空黑洞的模型。該模型模擬了黑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黑洞之外,光可以離開或進入黑洞。但是一旦進入黑洞
-
英國研究:長期使用導航會導致人類大腦出現退化
但更嚴重的是,大腦負責“導航”功能的組織長期得不到運用,會出現退化。他解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海馬體可能就是因缺乏鍛煉而出現萎縮,以至于疾病來襲之時,孱弱的腦組織根本不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 大小為地球的3倍
研究人員稱,這顆名為“NGTS-4b”的行星是科學家在此區域發現的第一顆此類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半徑比海王星(海王星質量約為地球的17倍)小20%,質量為地球的20倍,距離自己的主恒星非常近
-
石墨烯最新“表親”鉛烯問世 有望成為實用的拓撲絕緣體
令他們驚訝的是,在鉛烯下面形成了一種具有氣泡結構的鈀鉛合金薄膜,類似于“威爾—費倫”結構(它把空間分割成體積相等的單元,讓它們之間接觸面的表面積之和達到最小)。2008年,北京奧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技術 可將化學反應催化速度提高萬倍
由美國能源部資助的催化能源創新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通過朝催化劑施加波,制造出振蕩催化劑來打破這一速度限制。波擁有波峰和波谷,當施加波時,波允許化學反應的兩個部分以
-
天文學家擔心美國“星鏈”計劃“污染”星空 嚴重影響地面望遠鏡對宇宙的觀測
歐洲航天局數據顯示,目前地球軌道上有約5000顆衛星,其中大約1950顆仍在工作。除“星鏈”計劃外,美國一網公司和亞馬遜公司均提出各自的衛星互聯網計劃,打算分別將數千顆衛星送入太空
-
全球最大靜音科考船中國造:20米以外魚群感覺不到
曲寧寧說,作為一種高技術船舶,科考船的設計和建造難度較大,設計建造周期通常在4到6年,有的甚至達到了10年,是常規商船的好幾倍。原因是與常規船相比,科考船的方案論證、界面協調
-
馬里亞納海溝發現“海底花園” 有金柳珊瑚、柱星螅等
當日,“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從一座海山的東側半山腰開始往上爬,對底棲生物與巖石進行調查及取樣。在約880米深度,“發現”號實時回傳的高清視頻畫面中出現了一片色彩斑斕的“海底
-
SpaceX六次發射即可提供太空互聯網服務 最快2019年年底
SpaceX悄悄宣布預期的初始運營能力(IOC)表明,該公司向消費者提供通信服務的計劃與其首次即發射60顆、重18 5噸的“星鏈”衛星發射計劃一樣雄心勃勃。假設每次平均發射60顆“星鏈”衛星,Space
-
中國航天研制出助盲智能眼鏡 可讓困擾盲人出行的問題迎刃而解
據“助盲行智能眼鏡”項目負責人朱建國介紹,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導航與光電事業部長期從事慣性導航系統和光電產品的研發設計,具有深厚技術積累,由此萌發出利用航天慣性導航和光
-
中國太極計劃:去太空捕捉大質量黑洞觸發的引力波
“空間引力波探測與地面引力波探測在探測頻段上是互補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榮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LIGO這樣的地面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的多是十
-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自主喚醒 進入第六月晝工作
玉兔二號月球車于當天2時16分收到正常遙測信號,成功自主喚醒,搭載載荷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在本個月晝期間將重新開機。隨后,玉兔二號將按照科研人員
-
全新架構“數字退火”開創新計算技術 實現演算速度飛躍性提高
數字退火計算機的心臟DAU芯片富士通成功研發數字退火計算機。這臺計算機運算速度驚人,日本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京需要8億年時間才能完成的
-
再添重器!我國成功研制世界最高束流地下實驗設施
據悉,在加速器研制過程中,項目團隊攻克了強流離子產生、強流離子束加速和非攔截束流測量等關鍵技術。該加速器可以產生質子和氦離子等多種束流,運行穩定可靠。目前,該加速器產生的
-
我國大陸地區最長的海底成品油管道 定向穿越成功
中科煉化配套成品油管道全長248公里,建成后將推動我國西南省份成品油管道高效運行,破解管輸油品資源不足、沿海資源難以調入的瓶頸,保障廣東和西南地區成品油供應。此次定向鉆穿越成
-
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精準定位 憑3歲照片找回失蹤10年孩子
歷經數千次訓練和5次版本更新,技術團隊開發出了具有上千層結構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人臉識別的精準度從最初的10%左右提升到了目前的96%。借助這一技術,警方通過數據庫遠程比對,精準
-
美國最新研究以金納米粒子為催化劑 成功地用綠光激發“人工光合作用”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開發的新技術利用了金納米粒子的特性,能高效吸收可見光中的綠光,不需要紫外線、高溫環境
-
火星北極下方發現大量水冰 可能是數億年前殘存的冰蓋
研究主要作者、德克薩斯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學博士生斯特凡諾·內羅齊在提交給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們沒想到會在這里找到這么多水冰,這可能使它成為火星上繼極地
-
首個支持兩個神經網絡的類腦芯片 三大科學城成創新高地
“三城一區”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北京市科委公布了三大科學城的最新建設進展。其中,中關村科學城支持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
日本新一代超級計算機以富士山命名 將于2021年前后啟用
“富岳”的開發計劃投入約1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0億元),將用于日本企業和大學在新藥開發和暴雨預測等研究方面。研究中心的所長松岡聰稱“力爭在運算速度和節能性上實現全球第一”。“
-
SpaceX發射首批60顆衛星 開啟太空互聯網新篇章
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表示,在星鏈計劃能夠實現小規模互聯網覆蓋前,SpaceX還需要再進行每次60顆衛星、一共6次的發射任務;如果要實現更大范圍的覆蓋,則需要進行12次的發射任務。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