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SpaceX正在考慮增加其“載人龍飛船”船隊的規模
在這兩個合同之外,SpaceX還有第三個合同--跟一家名為Space Adventures的太空旅游公司簽訂的。該合同是一個獨立的任務,類似于Inspiration 4,,將船員送入軌道但不會把他們帶到國際空間站。除了將
-
NASA正通過其創新先進概念項目招募研究人員探討類似的科幻想法
未來的太空游客將需要更多資源來維持生存,需要保護性設施,需要燃料來支持更遠的旅行或回家。得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航空工程師阿米莉亞?格雷格 (Amelia Greig) 說:“這給我們留下了
-
美國研究人員設計出最小的人造飛行器:大約只有沙粒大小
這種飛行器擁有的翼狀螺旋槳式設計意味著它們可以緩慢下落并且可以順風飄蕩,這讓它們有大量時間在下降過程中收集數據。研發團隊表示,飛行器可以配備微型傳感器、天線甚至數據存儲設
-
俄科研人員成功地改進了具有形狀記憶效應的基本醫用材料性能
科學家稱,聚交酯只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即形狀記憶效應(SME)被激活的溫度(55—65℃)對人體來說過高。專家們基于聚交酯開發了一種新的聚合物復合材料,它在45℃時會恢復到變形前的形狀,在
-
天文學家在分析銀河系分子云的形狀和大小的三維地圖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球狀空洞
氣泡和周圍云層的3D地圖是利用歐洲航天局(ESA)發射的天基觀測站Gaia的新數據制作的。關于英仙座和金牛座分子云和其他附近云的三維地圖究竟是如何被分析的描述出現在周三發表在《天體物理
-
NASA啟動VIPER計劃:預計于2023年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源
選擇這個著陸點的決定需要平衡許多因素。格拉斯解釋說,任務控制“考慮了關鍵參數,例如地球能見度 —— 用于從月球到地球的通信 —— 非常適合漫游者導航的陽光地形,當然,最重要的
-
我國科學家用蜘蛛絲造出納米機器人 加工精度可達14nm
至此,陶虎團隊已經基本完成絲蛋白全套二維和三維微納加工體系的建立,包括 2D&3D 電子束光刻、2D&2 5D 離子束光刻、2D 紫外光刻、2D 近場光刻、2D&3D 軟光刻、2D&3D 納米壓印、2D&3D 自組裝、2D 噴
-
高靈敏性微弦力學傳感器問世 可無干擾檢測微組織收縮力
我們研究不僅發現細胞微組織在不同力學邊界條件下的力學響應差異非常巨大,還證實細胞的力學響應受到基質硬度和外界力學邊界條件的共同影響,更首次揭示了超軟組織收縮過程中細胞收縮
-
中國學者超小高性能發光納米顆粒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該團隊發現通過具有特殊配位模式的有機配體,可在納米顆粒表面形成長程場作用,從而激活表面被猝滅的發光離子,優化納米顆粒中的能量傳遞過程,從而大幅度增強上轉換發光。
-
“苔絲”發現新系外超熱類木行星 大小約為太陽系木星的2倍
研究人員指出,TOI-1518b的軌道與主恒星的偏離度高達240 34°。一般來說,熱恒星周圍氣體巨行星的軌道通常偏離得很厲害。恒星TOI-1518的有效溫度約為7027℃,約是太陽的兩倍,其質量估計為太陽
-
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人造細胞狀結構 能利用無機物自主攝取、加工和排出物質
為了執行主動運輸任務,該模擬細胞需要一種機制為自身提供動力,以吸進和排出物質。在活細胞中,線粒體和三磷腺苷(ATP)為主動運輸提供必要的能量。而在模擬細胞中,研究人員在納米通道
-
研究人員現已開發出一種形狀記憶聚合物 存儲的能量幾乎是以前版本的6倍
研究人員還將預拉伸的聚合物連接到木制人體模型的上臂和下臂,用作人造肌肉。加熱時,材料收縮導致人體模型在肘部彎曲手臂。研究人員表示,除了創紀錄的高能量密度外,形狀記憶聚合物
-
天文學家確定了噴流的驅動機制和在恒星形成中的作用
FIR 6B射流的旋轉速度和角動量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所有射流中最高的。旋轉速度和角動量比以前預測的大得多,只能用磁驅動模型來解釋。噴流的旋轉可以通過強迫半徑為3au的原星的圓盤旋轉,
-
LG化學宣布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可折疊顯示屏涂層材料 可使得屏幕面板表明堅如玻璃
LG 新的折疊技術既可以向內折疊,也可以向外折疊,用途非常廣泛。LG Chem 表示,這種新型顯示器涂層中不含塑料成分,這意味著當前的手機廠商現在就能將其可折疊顯示屏換為全新材料,而無
-
科研人員研發從煤炭工業副產品中有效提取有價值元素的方法
研究人員認為,庫茲巴斯的煤炭廢料中含有豐富的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具有巨大的工業價值。庫茲巴斯國立技術大學化學和油氣技術研究所所長塔季揚娜·切爾卡索娃教授介紹,灰渣可被視作
-
日本企業宣布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將物體識別速度提高50倍的攝像頭
官方表示,Soracom 的這款攝像頭采用索尼開發的圖像傳感器 IMX500,內置 AI 功能,可以將識別物體的運算速度從 0 25 秒縮短至 0 005 秒。產品能夠在交通物流、倉庫等場景應用。IT之家了解到,Sorac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并命名了三種鳳仙花屬植物新物種
2012年至2020年間,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與湖南師范大學科研人員在湖南省龍山縣進行調查時發現了兩種開黃花且翼瓣帶有長絲的鳳仙花屬植物,經形態學比較發現它們和已知物種存在明顯
-
英國科學家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全新小麥品種
項目負責人尼格爾?哈福特(Nigel Halford)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培育一種天門冬酰胺含量超低的小麥品種。他說,自 2002 年被首次發現以來,丙烯酰胺對食品廠商來說就一直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
-
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安全性高、成本低的“分子盔甲”新型生物藥保護存儲技術
南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在一定的溫和合成條件下,可以利用一步法將生物分子包裹在新型晶態材料中,保護生物分子不受外界環境的破壞。新型晶態材料具有更大的空隙率和比表面積。該團
-
科學家發現“地球候選者”:新宜居類行星表面溫度適合液態水流動
奈庫-馬德哈蘇德漢及其同事稱這些世界為“Hycean”,這是由氫和海洋兩個詞組成的合成詞。研究人員指出,Hycean 的半徑可達地球的 2 6 倍,質量最大可達到地球的 10 倍,這比以前被認為宜居的
-
用金屬基催化劑 有助于塑料廢棄物的高效升級回收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清華大學等機構的團隊使用鎳基和鈷基催化劑,在室溫下促進PET轉化為價值更高的產品。據研究報告介紹,經過電解和產物分離,團隊將固體塑料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固體
-
日本科學家利用3D打印技術成功制造出有大理石花紋效果的和牛牛肉
在實驗室中培育的肉類,被認為是未來解決飼養牲畜所帶來的氣候和環境問題的方法。盡管該技術在過去幾年里有了大幅提高,但3D打印的牛排仍然經常缺乏實際動物收獲的牛肉的復雜細胞結構
-
研究顯示可能會有35.6%到95%的20世紀海表氣候到2100年消失
研究團隊從對比中得出了19和20世紀的哪些海洋氣候可能會在21世紀消失,以及哪些18到20世紀沒有的氣候會在21世紀出現(新氣候)。他們的研究表明,雖然19和20世紀的海洋氣候沒有發生過顯著變化
-
今年上半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達29.6萬億元 占GDP比重提升至55.7%
進一步擴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我國連續4年縮減了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出臺海南自貿港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簽署,我國在原有加入世貿組織
-
科學家首次創造出雙層原子厚度的硼烯 由硼原子構成的單原子層厚的二維材料
如果生長單層硼烯都很困難,那么生長多層原子平面結構的硼烯似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塊狀硼不像石墨那樣是層狀的,超出單原子層的生長會導致形成團簇,而不是平面結構。研究人員稱,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