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NASA批準“追夢者號”微型航天飛機全面生產
據環球網報道,日前NASA批準追夢者號微型航天飛機全面生產,該型號航天飛機是由美國內華達山脈公司負責研發,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稱,美國國家
-
科學家發明冶煉新工藝 讓銅擁有與金類似的特性
作為地球上最受追捧的材料之一,這種金屬擁有一系列優異的特性,在各行各業的運用甚是廣泛。然而作為一種貴金屬,其原材料成本也相當高昂。
-
新視野號開始傳回“天涯海角”照片 外觀似保齡球瓶的形狀
從這次飛掠中得到的最好圖像要到美國當地時間1月2日才能傳回地球,但是任務團隊已經對Ultima Thule的形狀有了相當多的了解。新視野號探測器在2018年12月31日接近Ultima Thule時拍攝的照片顯示,
-
OSIRIS-REx進入與Bennu最近軌道 創下航天器圍繞飛行的最小天體新記錄
造價8億美元的OSIRIS-REx航天器發射時間為2016年9月,其主要目標是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太陽系早期的演化,揭示Bennu等富含碳元素的小行星在地球生命起源過程中的作用。這些信息將主要來自
-
三星可卷起式柔性屏電視專利曝光 可像紙一樣卷起來
為了讓屏幕可以左右展開,三星在屏幕的兩側設計了一個帶有滾輪的外殼,整個體系有點像卷筒——卷筒為其提供了機械結構上的支撐。而當使用完之后需要收起來時,兩側帶有滾輪的外殼就會
-
中國成功發射6顆云海二號衛星 搭載發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
北京時間12月29日16時0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及遠征三號上面級,成功將6顆云海二號衛星和搭載發射的鴻雁星座首
-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施變軌控制 順利進入預定的月球背面著陸準備軌道
自12月12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以來,進行了2次環月軌道修正,與“鵲橋”中繼星進行了4次中繼鏈路測試,開展了激光測距、三維成像、微波測距測速等導航敏感器在
-
我國明年發射首個商業航天火箭 未來2-3年可實現火箭重復使用
明年上半年我國首個用于商業航天任務的火箭——捷龍一號將發射,這也標志著我國商業航天加速發展。此外火箭的重復使用技術預計2-3年內能夠
-
印度2020年將進行首項載人太空任務 計劃撥款1000億盧比
這是印度首次的載人太空任務,也是印度進軍太空的關鍵計劃。普拉薩表示,這項計劃將耗資1000億盧比。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8月15日的演說中,宣布“加岡揚”計劃,并指這項太空任務將在2020
-
阿里安全圖靈實驗室開發出新一代智能驗證碼 實現了驗證碼領域的AI對抗AI
新一代AI驗證碼基于結構化知識圖譜建立豐富的常識問答庫,也可有效避免攻擊。所謂知識圖譜是由一些實體、實體屬性以及實體之間的關系構成,比如姚明和火箭隊的關系等,“目前知識圖譜
-
LG“可卷曲移動終端”專利曝光 開啟折疊機新道路
LG的可卷曲智能手機包含多個攝像頭,有矩陣配置(攝像頭陣列)或立體攝像頭,使用戶可以拍攝3D照片。本月早些時候,韓國制造商還獲得了3D智能手機相機的專利。如果LG選擇這種相機類型,相
-
美國科學家借助開普勒探測器K2任務 發現一顆海王星大小的新系外行星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借助開普勒探測器K2任務,發現了一顆海王星大小的新系外行星K2-263b,其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4 8倍。
-
法國科學家成功摧毀感染HIV病毒細胞 有望為艾滋病治愈帶來突破
近日,法國科學家宣稱在抗擊艾滋病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有望為艾滋病治愈帶來突破。來自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體外實驗中成
-
NASA“新視野”號為探索最遠天體 距地球69億公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在對冥王星進行探測之后,又將目標鎖定了柯伊伯帶的小行星MU69,這將是人類探索過的最遠天體,距地球69億
-
全球航天發射近30年首次破百 中美俄排名輪番交替
全球航天發射自1990年以來首次破百!俄羅斯衛星網26日稱,截至12月26日,2018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達到112次,這個突破性的數字很大程度上歸功
-
未來太空望遠鏡誰來接棒 NASA提出四大擬議方案
然而,這無法阻擋天文學家們追求星辰大海的夢想。美國天體物理學領域的《十年調查》于上月啟動,旨在為NASA、美國能源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未來任務確定優先事項,其中關鍵任務之一是
-
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出爐 墨子號、暗物質理論等入選
近日,美國物理學會下屬《物理》網站公布了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其中,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完成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研
-
科學家首次實證量子通信優于傳統的信息傳輸方式
據國外媒體報道,量子計算機仍然是一個夢想,但是量子通信的時代已經到來。巴黎的一項新實驗在解決抽樣匹配問題時首次證明,量子通信優于傳
-
中國將華南虎DNA發送到太空保存 可永久在軌保存
據信息時報報道,12月22日7時51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搭載廣州動物園華南虎DNA干粉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發送到太空的華南虎基因樣本采自廣州動物園的成年雄性華南虎“康康”,
-
科學家首次用聲波同時操縱多件物體 醫學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研究人員說,“聲鑷”有著與“光鑷”類似的能力,但“聲鑷”在人體組織內部的相關操作方面比“光鑷”更具優勢。首先,激光只能穿過透明介質,這局限了它在生物組織里的應用,而超聲可
-
“三合一”石墨烯基太赫茲探測器問世 可用于醫療研究與宇宙探索
據俄羅斯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IPT)官網近日報道,來自俄羅斯、英國、日本、意大利的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基于石墨烯的太赫茲探測器。新
-
“冷凍”的銅納米顆粒催化劑可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替代貴金屬金或銀的銅催化劑,它在催化加氫反應中表現出與傳統銅催
-
中國2018年航天發射次數達37次 年度航天發射次數首次獨居世界第一
美國今年航天發射從1月至今進行了31次發射。12月23日,SpeceX公司使用“獵鷹”9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空軍首顆第三代GPS衛星(全球定位導航衛星)。美國航天新聞網站23日報道稱,此次發射應該是美國
-
全球變暖將讓強厄爾尼諾事件增多 相關海面溫度變化幅度將增加15%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氣候科學論文稱,全球變暖將讓太平洋東部厄爾尼諾現象的變化更劇烈。這或將導致未來的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