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百之城:以城市之名禮敬人才
人才薈萃、創新興盛,是南京城市發展的鮮明特色。據統計,南京現有全職“兩院”院士96人、創新創業的中外院士125人,在校大學生100.76萬人。開幕式上亮相的南京人才主題片《百愿》,正是百名院士帶領團隊深耕科研一線,百萬在校大學生握緊歷史接力棒、書寫奮斗篇章的生動縮影。為充分體現敬才愛才的城市底蘊和引才用才的發展抉擇,今年“南京人才日”重點聚焦“兩院”院士和青年人才等人才群體,從開幕式到6月的近一個月期間內,持續舉辦5場重點專項活動和10場系列特色活動,向海內外人才發出攜手發展的時代邀約。
政策有力、扶持精準,是南京禮敬人才的集中體現。去年以來,南京以國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為總牽引,制定出臺“人才強市25條”。細則一出臺,第一時間就對符合條件的人才“兌現到位”。開幕式上,首批市級戰略科技領軍人才攀峰項目、U35強基項目入選者代表,分別領取了1000萬元、100萬元扶持資金。
正是這樣的城市格局,讓南京各類高層次人才噴涌而出。開幕式上,南京新一批“科技之星”閃亮登場,10名人才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據了解,自1995年起,已成功組織15屆“科技之星”評選,評選出的150名“科星”中,已有22名當選為“兩院”院士。
一份協議:構筑校地融合新格局
在去年南京市和東南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基礎上,此次校地共同簽署了全面深化人才共引共育合作協議,雙方統籌各自優勢,著力推動項目聯合攻關、人才共同培養、成果高效轉化,合力共建國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和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東南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人才辦主任段倫博認為,此次協議翻開了南京和東南大學合作的新篇章。“這次合作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實’,不管是人才計劃定向配置,還是科創平臺互利合作、服務資源互相開放,相關合作條款都到事、到人、到項目,校地雙方合作從‘建機制’邁入了‘出成果’的合作新階段。”
南京和東大的“強強聯合”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據了解,南京和東南大學共建了紫金山實驗室、集成電路EDA國創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每年東大畢業生留寧發展超過1/3,東大校友在寧創辦企業中,產生了23家上市公司和10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南京的不少人才政策為東大等高校“量身定做”,東大不少人才培養和成果落地項目也定向“花落南京”。
名城和名校的深度融合,背后是南京城市發展和人才工作理念的轉變。去年以來,南京持續開展“走進高校”系列活動,健全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聯席機制,涵蓋73家在寧高校院所、19家市級單位和板塊,全市人才政策服務實現“全域覆蓋”。以全域理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正成為南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四項機制:跑出貫通轉化加速度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在開幕式上,南京推出了一套“組合拳”,通過優化四項機制,優化和完善科技成果貫通式轉化體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
一是供需對接機制。南京正式啟動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對接平臺,并在南京大學等17所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高校分中心,有效牽引高校“創新源頭”和企業“發展需求”的對接。二是金融支撐機制。設立20億元的人才創新雙向賦能基金,4家金融機構和紫金山英才創新創業投資基金為7家人才企業授信簽約。三是要素賦能機制,成立南京市數據要素孵化中心和大模型產業賦能中心,圍繞數據要素產業生態鏈,加速大模型的推廣和行業應用落地。四是賽會活動機制,啟動首屆南京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探索打造在寧高校雙創大賽品牌,在青年人才中形成鼓勵創新、支持落地的導向。
“高校院所集聚了南京68%的科研人才、74%的科研投入,但一直以來,成果對接不暢、轉化率不高的問題一直存在。”市科技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為了深挖高校院所的‘富礦’,打通創新“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深度對接渠道,我們在線上建平臺,線下布局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分中心,完善服務對接體系,構建高效協同、集聚融通的產業創新生態。”
三張卡片:構建人才生態新高地
開幕式上,有“三張卡”引起來在座人才的普遍關注。播放的紫金山英才服務VCR《身邊:人才服務近距離》中,詳細介紹了南京針對院士、高層次人才和來寧留寧青年人才,分別制作發放院士服務卡、紫金山英才卡,即將推出紫金山青檸卡,為各類人才做好貼心、細致的“身邊”服務。
“人才需求在哪里,服務的橄欖枝就延伸到哪里。”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我們作了一系列深入調研,根據人才反映,著力解決英才卡服務不精準、申請不便捷等問題。今年以來,紫金山英才卡已經發出了4000多張,現在不僅有服務‘優享八條’,還有近300名服務專員的堅強保障。”
紫金山英才卡只是南京人才服務生態的一個縮影。開幕式上,南京市還發布了“南京i政策禮包”和“才遇金陵、四時長伴”服務品牌。“南京i才政策禮包”聚焦人才事業發展,系統梳理整合南京市區各類人才政策,幫助實現政策一鍵獲取、直達申報,任何在南京、或有志于來南京的人才,都能精準匹配、應享盡享適合自己的政策服務。“才遇金陵、四時長伴”聚焦人才生活發展需求,深度挖掘自然探索、專題研修等資源,搭建人才常聚、大門常開、服務常在的交流平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