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今于一爐、集四海于此間,行走在博物館之中,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足跡上。博物館既是歷史的傳承者和見證者,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璀璨記憶,又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啟迪者,讓歷史文化和文明之美在大眾心中扎根生長。
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協會為這一天定下的年度主題是:“博物館、教育和研究”,旨在強調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推動建設一個知識無障礙共享、創新與傳統結合的未來。而以VR為代表的諸多新興科技的出現,為博物館主動“走出去”、被更多人所看見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如你所視(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如視”)推出“博物館VR漫游記”特別企劃,用行業領先的三維重建技術,帶領大眾在虛擬世界暢游博物館,讓大眾在博物館這一融匯教育與研究的重要空間,形塑自身對歷史、對文明、對世界的認知。
博物館VR漫游記,足不出戶感受千年歷史變遷
層層堆疊的外立面,金字塔形的三角玻璃頂,共同組成眼前這座恢弘的建筑——武漢博物館。點擊空間切換進入大廳,以國寶《江漢攬勝圖》為藍本創作的掛毯壁畫進入眼簾,山水青綠,城墻逶迤,武昌城在明朝時的繁盛風貌永久存留在數字空間。自玻璃頂灑落的柔和天光照亮前路,逐光而行,隨心邂逅歷史留下的印記,饗食古文明盛宴。
集嶺南文物之大成的廣東省博物館,是大灣區重要的文化旅游地標。建筑師別出心裁,將這座博物館打造成一件 “寶盒”。自三維模型的視角看建筑,功能空間層層相扣,坡道、樓梯聯絡起一個個展廳、回廊,讓人聯想起廣東傳統的象牙球工藝品。無需擔心在這座繁美的建筑中迷路,通過標簽列表找到心儀的參觀區域,一鍵即可到達對應展廳。
波浪狀屋頂在空曠的廣場上奔騰翻涌,佛海茫茫的浩瀚意境令人不由得肅穆下來。進入大同云岡石窟博物館,手指輕點即可放大圖像,盡情欣賞靜謐端坐、結禪定印的石造佛像,和墻上筆觸細膩不失雄渾之感的生動壁畫,超高清像素忠實還原造像和壁畫的每個細節,石料獨有的粗獷質感似乎就在指尖。經黑色隧道進入展廳內部,相關歷史記錄化作隧道墻壁上的放射狀光線,連接著云岡石窟的現實與未來。
一塊塊青磚,一片片黛瓦,堆疊起古韻十足的溱潼磚瓦博物館。這里集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教育、體驗于一體,具有溱潼磚瓦發展史、磚雕展示等多個區域,順著路線引導規劃的線路參觀,大眾盡可在絕無遺漏的一對一導游服務下,深入了解和中華文脈同生同長的溱潼磚瓦。
虛擬與現實交互,VR照亮博物館行業未來
于虛擬世界飽覽文物之美,在數字空間探索行業未來。如視VR技術帶給博物館行業的,不僅是收錄博物館全景的線上副本,更是實現數字化營銷和管理的全新可能。
通過對實體博物館及其文物的1:1真實復刻,如視為用戶打造了一個身臨其境的游覽空間,游客遠在千里即可肆意“云游”,讓博物館得以跨越時空邊界,以生動鮮活的姿態觸達更多更遠人群,吸引大眾主動走進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博物館和文物也從此有了“第二生命”,以數據的形式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對博物館內部不熟悉的游客,可以將數字空間當作實景導航,隨時隨地定位當下位置,找尋最優的游覽路線。遇到安全事故時,數字空間還能為用戶提供逃生指引,幫助救援人員以最快速度了解館內布局。博物館管理層則能利用數字空間進行低成本、高頻次的安全培訓,提升館內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應急響應能力,將危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打造一個知識無障礙共享的社會,同樣少不了VR技術支持。對許多人來說,博物館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一個概念,他們沒有機會來到真實的文物面前,進行一場跨越古今中外的對話。如今借助如視VR技術,山區孩子也能暢游線上博物館,就此為教育的普適化打開一扇藝術和文明的窗。
早在2021年,如視就曾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重建北京、武漢、杭州等九大博物館,配合講解員同屏帶看等功能,打造舒心便利的線上游覽體驗。“如視VR在線展覽博物館示范項目”還曾入選工信部2022年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為各大博物館指明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新模式。事實上,博物館只是如視釋放VR紅利的一個方向,VR技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必將與千行百業碰撞、交融,孕育出一個虛實交融、數實共生的新未來。
回到“博物館、教育和研究”這一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如視“博物館VR漫游記”助推博物館的力量突破時空界限,惠及更多地區和人群,也為博物館乃至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帶來成功樣本。隨著虛擬現實跨界融合不斷深化,如視將持續跟進VR技術在博物館等行業的落地實踐,助推傳統行業煥發新活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