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這句話一度被眾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奉為圭臬,他們苦心求索,將追求熱門風口視為價值增殖的捷徑。然而,等到潮水退去,價值者們繼續乘風破浪,而裸泳者最終將無所遁形。
中國醫療行業自2010年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以來,熱門賽道頻出,生物醫藥、CRO、體外診斷等等,都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青睞,百倍以上的回報屢見不鮮。近兩年來,疫情催生出新冠檢測、預防、治療需求,更是成為了很多人趨之若鶩的風口。
對此,資深醫療投資人、高特佳投資集團執行合伙人王海蛟有不同看法,他認為,一個成熟的投資人應該遵循市場發展趨勢和投資的底層邏輯,看到標的本身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謂熱門賽道。
日前,王海蛟總已確認受邀出席即將在上海舉辦的【CHC·中信證券醫療健康大會暨第十一屆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與并購CEO峰會】,并參與話題討論。而在此之前,CHC醫療傳媒有幸訪談王海蛟先生,就中國醫療投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開對話,探討醫療投資人的價值主張。
CHC醫療傳媒:王總您好,據了解高特佳是較早在國內聚焦醫療健康產業領域PE投機構,彼時我國醫療健康產業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高特佳這一選擇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王海蛟:高特佳2001年成立于深圳,其實并不是一開始就聚焦醫療健康產業,而最初我們是一家傳統的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廣度非常大,包括股權、股票等。2007年,高特佳轉型為綜合型的PE機構,專注做股權投資。2013年,高特佳第二次轉型,在專注PE的基礎上開始聚焦醫療健康產業。
之所以選擇聚焦醫療健康產業,主要是由于宏觀認識與微觀實踐兩方面的原因。
宏觀上,人口老齡化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大確定趨勢,未來必然將持續釋放出強大的醫療保健需求,而與此同時,在加入WTO十幾年后,中國人均收入得到了極大提升,居民消費升級,醫療支付能力明顯增強。因此,我們認為在剛性需求驅動下,醫療健康產業將爆發出強大的潛力。
而在供應端,到2013年,我國醫藥產業已經保持了較長一段時間的兩位數高增長,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GDP的兩倍左右,中國衛生費用總支出也達到了3萬億以上的規模,可以說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投資潛力。
需求長期確定增長,供給側又有骨干企業可以投資,所以我們認為醫療健康產業具備高成長性,可以作為高特佳的主賽道。
在微觀層面上,高特佳此前的投資實踐也驗證了我們對于醫療健康賽道的判斷。2003年,高特佳投資了國產醫療器械龍頭企業邁瑞醫療,到2006年邁瑞醫療在紐交所上市前退出,3年時間獲得了10倍以上的回報。2007年,高特佳收購了以血液制品業務為主的博雅生物,2012年博雅生物登陸創業板,我們獲得了超過10倍的回報。而且,這兩筆投資的回報都是源于企業的良好發展,而不是基于估值的投機。
在宏觀趨勢的確定和微觀實踐的驗證下,2013年高特佳正式轉型,聚焦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并發行了第一期醫療健康基金。
CHC醫療傳媒:您作為擁有十多年醫療行業投資經驗的資深投資人,如何看待我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
王海蛟:我們把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劃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1978年。這一階段我國解決了重大惡性傳染病,建立了基本的衛生保障制度,并建立了國有體系的醫藥工業生產部門,低水平保障了中國人的身體健康。在這一期間,中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從1945年的35歲,提升到了1979年的66歲。不過由于當時經濟政治環境限制,這一階段并未形成強有力的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部門,醫療服務機構也全部是國有的。
第二階段是1979年-2017年。這一階段政府在醫療領域的投入大幅減少,尤其是在2000年左右,政府投入占衛生費用總支出的比重降到極低。但是在市場經濟作用下建立起了我們自己的產業體系,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競爭力的醫療企業,醫療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同時,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進入了全民醫保時代,醫療產業實現了供給和需求雙增長。
不過這一階段,由于醫療支付還是以居民自付為主,支付端的聲量相對較小,產業部分處于強勢地位,供給決定需求。
第三階段是2017年以后。醫保局成立,與藥監局和衛健委形成三醫聯動,推動整個醫療產業的良性發展。這一階段,由于醫保支付的不斷完善,尤其是醫保改革推動醫藥帶量集采后,支付的話語權壓過了生產,形成了需求引導供給的新局面,國產醫療企業進入爆發期。
在2017年以前,因為供給端話語權更重,所以對于企業而言,營銷能力重于研發能力。因此,投資人在選擇標的時會非常看中企業的營銷能力。而在2017年以后,需求決定供給,企業需要依靠產品力來搶占市場,因此我們會更看中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
CHC醫療傳媒:當前醫療行業正在呈現出賽道不斷細分的趨勢,在越來越多的細分賽道中,作為投資人應該如何選擇?
王海蛟:我們投資細分賽道的話,主要看增速和規模。就當前中國市場來看,我覺得規模不應該低于50億,增速至少應該在行業的兩倍以上。比如說,現在醫藥產業的增速大概在5%-10%,醫療器械增速大概10%-15%。因此,我們要選擇細分賽道的話,如果是藥品領域的,希望規模在50億以上,增速在20%以上;如果是器械領域,希望規模是50億以上,增速在30%以上。
不過作為成熟的投資人,我們在選擇標的時,更關心的還是它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它所處的細分賽道。作為企業創始人,如果你是打算走差異化戰略,你要告訴我你的技術優勢在哪;如果你是走成本領先戰略,你得證明你的成本是業內最低的。當然,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底線,就是質量一定要能達到要求。
而且,在2017年我國加入ICH(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組織后,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國外新藥可在國內同步上市,原本對國內藥企的保護不再,相當于說,國產企業從全運會步入奧運會,參與全球競爭。因此,我們在選擇標的時也要從全球視角去考慮,不論是技術創新還是成本優勢,都應該是全球領先的。
CHC醫療傳媒:疫情以來,醫療行業得到了更大的關注。您認為疫情對于醫療行業的發展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疫后行業又將面臨哪些調整?
王海蛟:關于疫情對于醫療行業是正面的影響,我是打問號的。
從長遠來看,疫情相當于做了一次全民健康教育,醫療健康產業在獲得了大眾和政策的更多關注后,毫無疑問將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是從短期來看,雖然新冠檢測、預防、治療等相關領域在防疫需要的催化下獲得了資本青睞而有了超高的增速,但對于行業整體發展而言,疫情帶來的卻未必是正向的影響。
醫療健康產業由需求、供給、服務和支付四方構成,但是在疫情影響下,居民封控、醫院停診、生產停產,需求、服務、供給都受到影響。據統計,2020年我國醫藥終端銷售就同比下降8.5%,醫?;鸾Y余也首次超過了3萬億元??梢哉f,從短期來看,醫療行業整體在疫情背景下是受損的。
疫情后,醫療健康產業將獲得更高的增速,而在疫情期間發展過熱的新冠概念企業可能會有所回調。
CHC醫療傳媒:近年來,醫改費控不斷推進,給醫療行業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您如何看待這一影響?
王海蛟:首先我們必須肯定,通過醫保集采“以量換價”,切實降低了我國醫保的支付壓力和居民的醫療消費壓力,讓更多人可以不用擔心看不起病的問題。同時,在產業發展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從需求端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醫療行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舉措。
但是,當前醫保集采在談判時唯價格論的“最低價中標”,對行業的整體發展是不利的。因為對于醫療企業而言,產品的價格往往是與研發、生產成本以及質量水平成正比的,如果集采談判僅以價格為標準,就可能造成行業內劣幣驅逐良幣,拉低產品質量底線,打擊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近年來,冠脈支架、球囊等高值醫用耗材都已經被納入醫保集采,降價幅度高達90%。然而日前,某醫院心內科知名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在為一名患者做手術時,連用4個球囊都破裂了,造成了患者血管穿孔。因此他認為,在醫保集采時,不能為了節省成本而犧牲產品質量。
所以說,當前我國的醫保集采制度還是存在一定的優化空間,唯價格論的最低價中標不可取。在集采談判時,應該多維度系統性地評估產品的質量、成本、療效、價格等屬性,選擇最優解,或者在同類產品中,根據價格、療效的不同建立多元化的采購清單。
CHC醫療傳媒:十幾年的醫療投資實踐中,您的投資理念和方法論是什么樣的?您認為一個優秀的醫療投資人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王海蛟:投資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要順勢而為。這個“勢”既是趨勢,也是勢能。
趨勢很好理解,就是順應國家發展、社會發展、行業發展的趨勢。比如前面說的,高特佳2013年轉型聚焦醫療健康產業,就是因為看到了人口老齡化大趨勢帶來的醫療保健需求。
在找到這個趨勢后,就要進一步去尋找這其中我們與他人的差距在哪里。高低落差就形成了“勢能”,差距越大勢能越大,機會也就越多。2021年,我國人均GDP剛剛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2021年之前,我們總是可以找到中國和世界平均的差距,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著更大的差距。如果在醫療健康產業中,哪個領域的差距比中國和全球平均差距更大,其中可能就蘊藏著巨大的機會。所以按照這個標準,2014年我們就選中了體外診斷領域,果不其然,中國體外診斷領域在隨后的幾年里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至于說醫療投資人的特質,首先必然是要具備一定的行業專業度。醫療行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對一個投資標的進行評估的時候,起碼要對他的技術路線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此外,競對分析、行業分析、人際交流、協調溝通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一顆大心臟,有能夠坦然面對失敗的好心態,畢竟投資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
CHC醫療傳媒:您將作為嘉賓出席今年的CEO峰會,參與“基因與細胞論壇”的討論,就“加速崛起的黃金賽道”這個主題,您能提前透露一些您的觀點與想法嗎?
王海蛟: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基因和細胞療法可以說是解決人類疾病的終極方案。在分子生物學中有一個中心法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RNA,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蛋白質再到器官,最后形成人類。根據這個原則,從邏輯上來講基因與細胞療法是能夠解決所有疾病的。因此作為投資人,我肯定是看好基因與細胞治療領域的。
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上帝的密碼”并沒有那么好破解,當前很多基因治療公司的臨床試驗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基因與細胞治療領域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但道路也肯定是曲折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