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擁有4個數字創新領域的國家級產業集群,分別是中關村移動互聯網產業集群、亦莊數字電視和數字內容產業集群、北京經開集成電路集群和北京海淀區人工智能集群。位于北京海淀區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宏圖”)正是一家集成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衛星遙感服務商。
自2019年“登陸”科創板,航天宏圖業績亮眼,且毛利率及扣非后ROE高于同行。從上游情況看,衛星發射數量及在軌運行遙感衛星數量逐步擴大,數據源價格下探,或有利于航天宏圖減少運營成本。近年來,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的趨勢明顯,疊加國家政策支持因素,下游應用行業需求空間廣闊。
為提高核心競爭力,航天宏圖穩步向產業鏈上游布局,“宏圖一號”順利發射并進入預計軌道,在此基礎上,其再次規劃組建“女媧星座”,發力高分遙感領域。技術上,其將衛星遙感技術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不斷豐富產品形態。
一、衛星資源愈加豐富數據源成本下降,遙感服務行業或迎來“黃金發展期”
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商業遙感衛星制造、發射及地面設備制造商;中游為商業遙感衛星運營商,主要提供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相關技術服務以及開發出售基于衛星遙感數據的軟件;下游為應用領域,主要應用于氣象觀測領域、國土測繪領域、海洋觀測領域、災害監測領域、環境監測領域等。
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演進、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通信、導航、遙感等為代表的衛星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由軍用需求逐漸拓展到民用市場,緊密結合各行業與消費者,帶來衛星需求急劇增加。全球衛星發射數量穩步增長。
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以下簡稱“SIA”)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規模達到3,864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占比超過70%。從數據上看,中國國內投資總額占全球份額10%,發展空間巨大。隨著衛星開發模式、發射模式的改變,衛星入門成本大大降低,給供給側帶來利好。
衛星發射數量上,2016-2021年,全球發射衛星數量分別為219顆、475顆、449顆、508顆、1,281顆、1,336顆。國內發射遙感衛星數量分別為11顆、19顆、36顆、34顆、33顆、61顆。
不難看出,相比2016-2019年,2020-2021年全球衛星發射發射規模明顯擴大,均超過一千顆。而2016年以來,國內衛星發射數量亦穩步增長。
在軌運行遙感衛星方面,截至2021年末,全球在軌運行衛星4,852顆,遙感衛星占比21%,中國在軌運行衛星499顆,遙感衛星占比達53%。
據《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2022)》數據,截至2022年6月,在民用遙感衛星領域,國內在軌工作遙感衛星數量為206顆,其中,商業投資性質和公益性質在軌工作遙感衛星分別為151顆、55顆。
新增數量方面,2021年至2022年6月,民用遙感衛星共新增81顆,商業投資性質和公益性質在軌工作遙感衛星分別新增70顆、11顆。
此外,隨著衛星組件化、頻譜化、批量化生產工藝持續優化變革,以及可重復回收火箭技術日趨成熟,衛星發射制造成本將顯著降低,單星價格有望在未來2-4年內進一步下降,這將極大的促進對地觀測體系時效性和精度指標大幅提升。
數據成本進一步下降,有望為下游行業應用持續提供廉價數據源,從而出現“天基數據更豐富、價格更便宜、應用更廣泛”的行業黃金發展期。
二、AI+產業成主流發展趨勢,疊加政策支持市場空間廣闊
衛星遙感系多技術融合的行業,特別是近幾年的人工智能興起,為衛星遙感服務行業注入“新活力”。
據國際數據公司(以下簡稱“IDC”)數據,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IT總投資規模為929.5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增至3,014.3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6.5%。聚焦中國市場,2026年中國AI投資規模有望達到266.9億美元,全球占比約為8.9%,位列全球單體國家第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于“數智化時代”,企業開始布局數字化轉型以及智能化升級,從而催生出對人工智能更多的需求。受政策、技術、市場等因素驅動,人工智能賦能產業正成為主流發展趨勢。
根據信通院測算,2022年,國內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80億元,同比增長18%。到2030年,國內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專利方面,2013年至2022年11月,全球累計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申請量達72.9萬項,國內累計申請量達38.9萬項,占53.4%;全球累計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4.4萬項,國內累計授權量達10.2萬項,占41.7%。
目光回到衛星遙感服務行業,根據SIA數據,2016-2021年,全球衛星遙感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分別為20億美元、22億美元、21億美元、23億美元、26億美元、27億美元。
目前,國內衛星遙感信息服務行業產值、收入等數據暫無權威機構進行專項統計。由于衛星遙感信息服務屬于地理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內地理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衛星遙感信息服務的市場需求亦將持續、快速增長。
據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數據,2015-2021年,國內地理信息產業總值分別為3,600億元、4,360億元、5,180億元、5,957億元、6,474億元、6,890億元、7,524億元。2016-2021年,產值增速分別為20%、21.1%、18.8%、15%、8.7%、6.4%、9.2%.
近五年,國內地理信息產業總值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5%;近十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5%。
近十年來,地理信息產業增速逐漸趨穩,已經成為國內數字經濟新的增長極。
隨著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數字經濟快速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信產業將進一步釋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發展潛力。
2014年至今,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衛星遙感服務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2014年11月,國務院頒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
2015年10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聯合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提出分階段逐步建成技術先進、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蓋,由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
2018年1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明確了“衛星應用服務”,包含“地理遙感信息服務”和“遙感測繪服務”為戰略新興產業。
2022年4月,航天局發布《國家民用衛星遙感數據國際合作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衛星遙感數據國際合作遵循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原則,明確責任主體,加強多方協同,促進國際應用推廣,支持衛星遙感數據的開放與共享。
2022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的通知》,穩步推進衛星遙感網建設,開發應急減災衛星綜合應用系統和自主運行管理平臺,推動空基衛星遙感網在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管理中的應用;構建基于天通、北斗、衛星互聯網等技術的衛星通信管理系統,實現應急通信衛星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綜合應用;建設高通量衛星應急管理專用系統,擴容擴建衛星應急管理專用綜合服務系統。
2023年2月,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規劃明確提出推動社會治理精準化,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推動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并將數字中國建設作為對有關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參考。
衛星遙感產業作為重點支持和大力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完善的法律法規為衛星遙感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頒布的一系列支持鼓勵衛星遙感產業發展的規劃綱要,為行業發展建立了優良的政策環境。
從下游應用行業來看,衛星遙感數據可用于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災害預警與災情評估(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數字孿生流域)、氣象預報與服務、海洋環境調查、農業監測與估產、特殊區域環境信息保障等社會經濟和國防安全,衛星遙感已經成為政府精細監管、社會協同治理以及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在國土資源大調查、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任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財政部數據,2018-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別為220,906億元、238,874億元、245,588億元、246,322億元、260,609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8.7%、8.1%、2.8%、0.3%、6.1%。
其中,農林水科目支出分別為20,786億元、22,420億元、23,904億元、22,146億元、22,49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9%、6.3%、4.4%、-7.5%、2.3%。
政府部門農林水科目支出的穩定增長,為衛星遙感服務行業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航天宏圖市值逆勢增長,業績亮眼毛利率及ROE“領跑”同行均值
衛星發射數量的高度增長及其產生的豐富的衛星數據,進一步夯實了衛星遙感服務行業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地理信息技術加速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在促進衛星遙感服務行業服務模式變革的同時,為數字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賦能。
2022年,航天宏圖的發展達到全新的高度。在整體市場經濟下行、需求緊縮的情況下,航天宏圖依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各項業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在滬指全年下跌15.13%、科創50指數全年下跌31.35%的情況下,航天宏圖市值逆勢增長,全年漲幅達17.61%,在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營收增速位于前列。
據航天宏圖2019-2022年年報,2018-2022年,航天宏圖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3億元、6.01億元、8.47億元、14.68億元、24.57億元。2019-2022年,其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42.01%、40.84%、73.43%、67.32%。
2018-2022年,航天宏圖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簡稱“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64億元、0.84億元、1.29億元、2億元、2.64億元。2019-2022年,其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1.33%、54.27%、55.19%、32.06%。
不僅如此,航天宏圖毛利率以及扣除非經常損益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以下簡稱“扣非后ROE”)均高于同行均值。
2018-2022年,航天宏圖的毛利率分別為61.7%、55.82%、53.45%、51.97%、48.05%。
需要指出的是,航天宏圖的同行業可比公司分別為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圖軟件”)、北京合眾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眾思壯”)、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斗星通”)、北京數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政通”)、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星圖”)。
2018-2022年,超圖軟件的毛利率分別為55.07%、54.79%、57.57%、57.17%、46.23%;北斗星通的毛利率分別為29.94%、27.29%、28.34%、29.23%、28.83%;數字政通的毛利率分別為28.75%、32.91%、33.19%、38.47%、39.38%;中科星圖的毛利率分別為55.39%、59.39%、54.61%、49.48%、48.86%;2018-2021年,合眾思壯的毛利率分別為55.07%、54.79%、57.57%、57.17%、46.23%。2022年合眾思壯未披露其毛利率數據。
2018-2022年,上述五家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別為46.18%、46.18%、43.61%、43.27%、40.83%。
2018-2022年,航天宏圖扣非后ROE分別為13.58%、9.28%、8.99%、8.64%、9.19%。
同期,超圖軟件扣非后ROE分別為7.39%、9.65%、10.98%、10.62%、-12.68%;北斗星通扣非后ROE分別為-9.66%、-19.19%、1.8%、3.03%、1.56%;數字政通扣非后ROE分別為5.48%、5.6%、5.66%、5.6%、6.04%;中科星圖扣非后ROE分別為41.18%、40.04%、17.69%、11.29%、7.28%。2018-2021年,合眾思壯扣非后ROE分別為4%、-26.06%、-48.66%、-41.5%。2022年,合眾思壯未披露其扣非后ROE數據。
上述情形表明,2018-2022年期間,航天宏圖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增速維持30%以上,業績表現亮眼,同時,其毛利率“領跑”行業平均水平。2018-2022年,航天宏圖單位凈資產創造利潤能力穩定,扣非后ROE亦高于可比同行均值。航天宏圖持續盈利能力偏高。
四、AI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豐富產品形態,構建“一云、一球、一套工具集”的產品體系
據航天宏圖2022年年報,隨著航天宏圖全國營銷網絡日臻完善,分支機構訂單爆發式增長,2022年新簽訂單再創新高,新簽訂單總額達30.74億元。
在產業布局上,航天宏圖在PIE核心軟件基礎上形成三大產品線,三大產品線分別為空間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產品線、PIE+行業產品線和云服務產品線。
2020-2022年,航天宏圖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8.47億元、14.68億元、24.5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呈上升趨勢。
2020-2022年,航天宏圖來自空間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產品線的收入分別為3.6億元、1.57億元、1.9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2.5%、10.69%、7.74%。
同期,航天宏圖來自PIE+行業產品線的收入分別為4.62億元、12.68億元、21.88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4.55%、86.38%、89.09%。
同時,航天宏圖來自云服務產品線的收入分別為0.24億元、0.44億元、0.78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83%、3%、3.18%。
可見,近三年來,航天宏圖PIE+行業產品線收入占比逐年上升。此番景象,或系技術融合創新的“成果”。
據航天宏圖2022年年報,航天宏圖積極開展以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星上處理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對地觀測技術的跨界融合和持續創新,不斷豐富產品形態,構建了“一云、一球、一套工具集”的產品體系。
具體產品方面,航天宏圖擁有可對標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平臺的PIE-Engine。基于PIE-Engine開發的云平臺,已初步形成“平臺+SaaS應用”、“軟件+數據”的服務模式,2022年增加了無人機巡檢、精準施工監管服務、區域沉降監測等SAAS服務能力。
隨著航天宏圖業務向平臺化發展,融合接入的細分行業逐漸增多,PIE-Engine平臺作為航天宏圖經營發展的核心產品,已從單一的多源遙感數據處理工具,發展成為承載海量地球觀測數據、開展時空智能分析、實現物理世界孿生建模的新一代智慧地球平臺。
其PIE-Earth Meta新一代數字孿生地球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游戲引擎等先進技術,基于“天空地”全域感知手段,融合智能提取、知識模型、機理模型等專業算法,打造的數字孿生地球低代碼構建平臺。平臺支持太空、工業、歷史、人文、經濟、自然、氣候等應用的全流程定制開發,通過拖拉拽的方式將高精度三維模型構建到場景中,配合藍圖場景編輯的方式構建不同行業應用流程,實現對真實物理空間的仿真、診斷、預測和決策自治。
“球”系列產品承載云端海量多源數據、融入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實現陸海空天電等多維環境全景構建與仿真展示,航天宏圖在PC端、Web端、移動端、VR/AR/MR沉浸式可穿戴設備等展示品臺均有新產品面世,可實現實時下載,同步處理,隨調隨用能力,為將來實現遙感數據走進千家萬戶打開C端市場大門做好充足的技術支持。
而工具集產品在原有PIE產品基礎上持續優化完善,細分領域處理工具逐步邁向實時編譯,自由化定制的通用性產品,降低空天數據面向各個行業從業者的使用難度,如實景三維數據批量化自動化生產建模、干涉雷達沉降快速監測等。
同時,航天宏圖基于時空大數據和實景三維技術,以普通大眾生活場景為切入點,現已發布“宏圖實景APP”,為用戶提供了任意視角、沉浸式、貼近真實的三維場景漫游體驗。
據悉,航天宏圖業務分為大數據、大模型和大場景三個方向。其中,強調AI檢測和AI生成作用的“大模型”值得重點關注。
2023年以SAM大模型、CV領域大模型為代表的無監督自動解譯模型會逐漸成為常態,大模型根據宏圖衛星收集到的實時數據進行迭代升級,伴隨數據量不斷積累,模型的精度不斷提高。大模型對航天宏圖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提高遙感小模型的泛化能力;二是可以將人工標注的工作量降低90%。
而航天宏圖打造的“天樞”視覺大模型,目標為“分割一切”、“檢測一切”和“生成一切”,“分割一切”是指幫助樣本標注業務,減少人工工作量,擴展遙感地物分割樣本集,實現遙感大模型自動訓練和優化;“檢測一切”是指提高AI檢測的泛化能力,實現以文本為導向的全圖檢索;“生成一切”包括自己訓練樣本數據集進行“自己訓練自己”、三維孿生領域構建PIE-GPT智能服務平臺。
未來,“天樞”大模型的商用,對航天宏圖之意義主要體現在三維實景和樣本標注的降本增效上:首先是,天樞”大模型將增加應用場景,通過預訓練提高通用性,配合實時數據源,問題解決時間大大縮短,有利于云端服務產品化推廣;其次,伴隨大模型和實時數據源耦合,標注樣本訓練量下降80%-90%,樣本集生成時間縮短;最終,大模型泛化和應用能力的加強,將大大縮短建模時間,從而大幅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航天宏圖華中總部、華中總部衛星運營中心落地鶴壁,業務涉及國土、應急、水利、氣象等領域,主要服務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周邊省份。航天宏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企業技術改造,賦能鶴壁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衛星組網,推廣智慧應急監測,空天地技術融合等衛星應用場景的建設。同時,航天宏圖獲批鶴壁市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參與起草河南省衛星產業發展規劃、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建立河南省第一家衛星研發與制造基地。
2022年,航天宏圖中標鶴壁市遙感應用系統建設項目,該項目為其首個城市級遙感綜合云服務項目,將在鶴壁市多個行業打造空天技術應用場景,形成先進實用高效并且可復制推廣的“鶴壁樣板”,面向全國進行推廣。
智慧鶴壁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致力于打造國家試點特色,按照“一數據體系、一云中心、三版平臺、五項賦能、六大創新”的總體建設目標,通過整合城市空間信息大數據資源,構建時空大數據體系;以支撐數字政府建設為核心,搭建平臺的基礎能力云中心;構建時空大數據平臺創新服務架構體系,為鶴壁智慧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高效的時空服務支撐,有效推動鶴壁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就在研項目來看,2022年,航天宏圖在研項目共16個,其中,“PIE-AI遙感圖像智能解譯平臺”的在研項目預計總投資額為9,000萬元,該年度投入金額為1,898.03萬元,累計投入金額為7,018.74萬元,處于研發階段。
該項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遙感影像地物目標自動化、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的智能檢測與識別,通過規范化、標準化樣本數據庫的建設與管理,穩定支撐深度學習算法敏捷開發、快速迭代,為用戶提供便捷的遙感圖像智能解譯平臺。引入知識圖譜技術,實現各類解譯信息結果的智能關聯、推理預測、智能預警,并提供個性化智能服務。
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不斷融合發展基礎上,航天宏圖產品形態不斷豐富,下游應用領域持續拓寬,成長空間巨大。
五、布局產業鏈上游深耕“第二增長曲線”,建設“女媧星座”發力高分遙感
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數據,2020年全球合成孔徑雷達市場價值33.202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64.74億美元,2021-2026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1.6%。針對國內市場而言,據不完全統計市場規模約占全球比例20%-30%,數據產品銷售約為近百億元。
目前,國內商用、民用SAR衛星數據處于極度稀缺狀態。在該領域市場,航天宏圖于2021年7月全面啟動了分布式干涉雷達衛星星座建設計劃,建設進程穩步推進。2023年3月30日,“宏圖一號”分布式干涉SAR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星座成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由4顆雷達衛星組成的“宏圖一號”星座能夠實現全球陸地高效地形測量,全天時、全天候、高分辨率寬幅成像,為自然資源、應急、交通、環境、海洋、水利等多種行業領域提供深度應用服務。
在此基礎上,航天宏圖亦規劃了全球實時遙感混合星座,預計3年內將形成國際領先的衛星星座及面向全球的運營服務能力。航天宏圖通過以自籌和參與設立專項基金的方式,布局多源衛星星座,與首批4顆SAR衛星即“宏圖一號”組網形成“女媧星座”。
“女媧星座”一期工程計劃發射38顆業務星。其中包括28顆衛星組成的雷達遙感星座(4顆雷達衛星建設計劃已正式披露),10顆分辨率優于0.5米的高分和2米八譜段的光學衛星星座。
“女媧星座”建成后,可實現每小時對地觀測一次,圖像更清晰、色彩更豐富、識別更直觀、位置更精準,具有國際領先的遙感數據獲取能力,航天宏圖將實現跨越式發展。
隨著“宏圖一號”的成功發射以及“女媧星座”計劃的實施推進,航天宏圖將填補國內SAR衛星數據空白,在衛星遙感服務行業或起到示范作用。
六、產學研補強空天地一體化算法,持續推進雙碳服務升級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18-2022年,航天宏圖的研發投入分別為0.5億元、0.89億元、1.3億元、2.11億元、2.96億元,2019-2022年分別同比增長為76.65%、47.05%、61.86%、39.97%。
2022年,為加強高水平研發人員的引進,航天宏圖持續加大核心產品的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快速迭代,應用場景迅速落地,與高校合作共同研發或購買部分成熟算法。
此外,航天宏圖擁有一支以碩博士為主的技術研發創新團隊(含平臺軟件研發人員和事業部技術人員),共計2,711人,占員工總人數81.12%,其中博士121人,覆蓋先進信息技術及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的40余個細分學科,具備跨領域聯合研發能力。
利用人才優勢,航天宏圖組建了以北京為首的研發中心,建立完善的產品研發體系,構建了“研發引領應用、應用提升研發”的研發生態,保證產品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同時,航天宏圖與眾多知名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與高校的研發力量相結合,推動公司技術發展。
截至2022年末,航天宏圖累計獲得專利157項,軟件著作權681項。當年度,新增發明專利授權55項。新增獲得軟件著作權230項。
合作研發方面,航天宏圖與自然資源部共建1個北京市工程實驗室、2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4個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而且,航天宏圖成功獲批清華大學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23年開放課題,并進一步實現大氣模式發展方面的深度合作。該課題通過改進對流參數化方案,旨在打通短期天氣預報和長期氣候預報之間的壁壘,實現短期和長期模擬一體化。
同時,航天宏圖與岳清瑞院士科研團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圍繞國家和河南省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需求,突出專業特色,發揮各自優勢,在鶴壁共同開展天空地一體化城市安全監測與應急技術相關研究,推動天基、空基遙感監測在城市安全領域的技術創新,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培養創新人才,加快城市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將有關技術在河南省及全國進行推廣應用。
據航天宏圖2022年度ESG報告,航天宏圖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基于多源遙感數據、人工智能算法、評估模型,提供地理區域、行政區域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核查、碳源碳匯評估、新能源評估和預測、新能源開發與利用安全保障、生態環境空間規劃等服務,為城市提升信息摸底、問題發現、趨勢評估、信息共享和規劃治理能力,助力“雙碳”目標的達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空間規劃奠定堅實基礎。
具體地,航天宏圖通過智慧管控平臺推進“智慧環保”和“數字環保”建設,系統建設增強大氣污染防治能力,助力大氣環境的精細化管控。從事前的監測端發力,豐富監測手段,提升監測精度;加強事中分析、管控,構建線上線下協調工作閉環;完善事后評估,在數據沉淀的基礎上,通過深度學習和模擬演練算法,提供預測預警解決方案。
針對城市違法排污多、監測方式少、監管難度大等問題,航天宏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基于多源衛星、無人機、現場核查數據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監管體系,利用固廢的光譜、紋理及空間組合特征識別固廢,提供固廢監測提取產品。
綜合來看,航天宏圖定位為衛星遙感服務商。其所處產業鏈上游,衛星發射數量及在軌運行遙感衛星數量逐步擴大,數據源價格下探,或有利于航天宏圖減少運營成本。而近年來,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的趨勢疊加國家政策支持因素,下游應用行業需求空間廣闊。
為提高核心競爭力,航天宏圖向產業鏈上游布局,“宏圖一號”順利發射并進入預計軌道,在此基礎上,再次規劃組建“女媧星座”,發力高分遙感領域。技術上,其將衛星遙感技術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不斷豐富產品形態。同時,航天宏圖還注重ESG理念的踐行,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達成。
在“科技改變世界,遙感走進生活”的使命支撐下,航天宏圖逐步成長為國內衛星應用領域的龍頭企業。未來,航天宏圖將抓住機遇,不斷進行核心技術攻關,成長為全球技術領先的遙感企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