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金口難開,但是心理師找到一個訣竅,就是跟他們深夜長談,還教父母們如何把握孩子自己上門的黃金良機。
要跟青少年對話不容易,要聽他們推心置腹更難。
不過,專注從事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咨詢、自己也在家養育青少年的心理專家尹艷艷老師分享一個秘訣──在稍晚、夜間時分,他們就容易打開心房。
這個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孩子晚上走出房間休息、差不多忙完、熬夜、或很晚還沒睡的時候,把握跟他們照面、擦肩而過的時機,多說幾句話,就有機會打開話匣子。
這樣的對話,地點不拘,自然隨興就好,尹艷艷從輔導個案的例子歸納,像是青少年出房門看到爸媽在看電視或看書、湊過來瞄一下時;或是他們出來倒水、上廁所,在走廊或廚房偶遇時;也有青少年經過爸媽的房間,會探頭看一下;或是爸媽觀察孩子應該忙得差不多,可以跟他們講話、或是關心一下有沒有喝水、要不要睡覺時。但是青少年如果看到父母是在低頭看手機、用電腦時,就比較不會主動打擾父母。
這樣的對話,題材、時間長短也不拘,就讓孩子做主。畢竟,要青少年多說幾句話,已經不容易了,更不用說,他們正在發展自主性,喜歡有主導的感覺,大人扮演被動的角色,反而有可能讓他們愿意說更多。形式上,是要隨意閑聊、講些近期發生的生活瑣事、還是像會議一樣正經八百地討論什么,什么時候結束,也隨他們心之所至。
把握青少年自己上門的黃金時機
尹艷艷還提醒父母,要把握孩子自己上門的黃金良機,所以,不管孩子說什么,都不要嫌煩,不要問他們到底要說什么或要求他們講重點,因為他們在這些時候說的話,真的就是心里正想著的事,而且也代表他們愿意付出時間、跟大人搏感情。
為什么孩子在夜間比較好聊?
尹艷艷解釋,父母換位思考,就能簡單理解青少年的想法,因為他們從清晨起床、通勤、上學、課后活動或補習,已經累了一天,回家還有功課或要準備考試,所以,剛進家門的那段時間,正是他們疲累、忙碌、又有點焦慮,想到晚上還有那么多事,就很累的時候,已經要長大成人的青少年,其實也像大人下班時,想要先靜一靜、休息、放松,不喜歡一回家就被問東問西。如果他們一到家就要回答今天數學課怎么樣、小考考幾分,不會的懂了沒,感覺好像還沒放學,得要打起精神回到白天的情境,一直回答老師的問題一樣緊繃。
但是到了飯后比較晚的時刻,他們已經享受蠻長一段比較安靜、自由且獨立的時間,有了滿足的自主片刻,不會覺得父母過度盯梢、咄咄逼人,或一直被追問,好像回到家還在交功課。
另一方面,在那個時刻,孩子比較容易感受到關懷與善意,甚至,父母當時也累了,不會一直說、一直問,或比較沒有力氣挑起什么新奇但擾人的話題,會比較愿意多聽孩子說。
不過,要當孩子的深夜蘇格拉底,最大的挑戰可能是,父母們到了晚上,其實也累了,尹艷艷鼓勵父母撐一下,雖然在此時要聽孩子說話、促膝長談很累人,但是借此累積的緊密親子關系,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花時間跟精神、損失一點睡眠在跟他們閑聊、甚至說一些悄悄話、培養感情,總好過讓他們孤立無援地掉入情緒黑洞、之后還要花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他們的心理危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