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NASA將于2028年在私營企業協助下實現重返月球計劃
NASA表示,這一項目的靈感來自“商業軌道運輸服務”(COTS)計劃。數年來,在該項目框架下,SpaceX公司和諾格公司(原軌道-ATK公司)開發了“龍”飛船和“天鵝座”飛船,兩種飛船都被用于為國際
-
中國航天科工203所科研人員大草原上測量電磁環境
203所從事電磁環境監測工作已經有30年的歷史,針對船舶、電力、石油等行業的安全,每年都有十幾次檢測,該所還先后對中海油石油鉆井船981號、“天眼”周邊環境無限靜默區進行電磁環境監
-
北大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提出腦科學研究新概念
果蠅多巴胺神經元分布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Neuron(《神經元》)發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CIBR)聯合主任、北京大學教授饒毅
-
俄聯邦航天局計劃送游客進入太空環繞地球飛行 預計2021年底前實現
據俄羅斯商業咨詢網站(Rbc ru)報道,俄聯邦航天局計劃送游客進入太空環繞地球飛行,飛行軌跡將與世界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加加林的飛行軌
-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完成激光雷達安裝 觀測水準超過美國
該項目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等團隊負責實施。黃文濤同時提到,雷達的一些關鍵設備如激光器、光電倍增管還依賴進口
-
NASA:借助太陽風可在月球表面制造水 有助于未來月球基地的建造
太陽風是太陽上層大氣射出的帶電粒子流。在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計算機程序模擬了太陽風襲擊月球表面時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他們發現,太陽風中的質子會與月球表面的電子相互作用,形
-
科學家發現“非一般”的光行為 為光的操縱打開了新的大門
在正常情況下,光會展現出某種物理對稱性。首先,假設你有一盤記錄了光行為的錄像帶,那么無論是正放還是倒放,你會發現光在兩個時間方向上的行為是一樣的。這一現象被稱為“時間反演
-
NASA:德國研究者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白矮星 距地球145光年
開始時,她認為從NASA得到的數據不準確,但還是將其發現交給了宇航員德貝斯和天文物理學家庫赫納。于是他們二人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布加瑟取得了聯系,得到了使用夏威夷凱克天文
-
以色列即將發射首個探月器 或成第4個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在“獵鷹9”號升空約30分鐘后,“創世紀”將從火箭分離,進入海拔約60000公里的轉移軌道。分離后2分鐘,航天器將向位于以色列耶胡德的任務控制中心發出第一條信息。然后,宇宙飛船將進行
-
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有重大進展: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發現數十萬個未知星系
國際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項目團隊19日宣布,他們發現了數十萬個過去沒有被觀測到的星系。作為第一階段調查成果,該團隊還揭示了黑洞
-
NASA InSight探測器將發布每日火星天氣更新 最高溫度-17攝氏度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班菲爾德(Don Banfield)是InSight氣象科學項目的負責人,他在一份新聞稿中指出:“這些數據讓你有一種去外星旅行的感覺。火星有我們熟悉的大氣現象,但這些現象與地球上的仍
-
NASA成立生命探測科學中心 專門負責尋找外星生物的蹤跡
生命探測科學中心主要研究員托里?赫勒爾(Tori Hoehler)與坐落于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表示:“目前我們擁有足夠的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能夠提供翔實的科學證據解
-
美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電子能像行星一樣旋轉
孔揚錫解釋道,當強光照射在固體上,將帶負電荷的電子從其位置擊出并留下帶正電荷的“空穴”時,就會形成激子。電子和空穴類似于快速旋轉的頂部,電子最終會朝空穴“螺旋”前進,在不
-
地球磁北極移動太快,地球物理學家提前更新地球磁場模型地圖
NCEI表示,地核中不可預測的流動是磁北極出現異常狀態的根源。今年1月英國利茲大學地磁學家菲爾·利弗莫爾(Phil Livermore)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科學家們仍在試圖理解這種運動,但有
-
工程師利用微流體技術制造“芯片胎盤” 模擬咖啡因從母親到胎兒的傳輸
哈什米表示,他花了四年時間參與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才想出這一可行的模型。首先,工程師們必須設計微流體模型:該模型有兩個微通道,高度僅為1億分之1米,寬度僅為4億分之1米。然后他
-
美開發新型電動汽車充液電池 續航里程可超過5000公里
庫什曼說,“新技術將改變下一代電動汽車的游戲規則,因為它不要求斥巨資重建電網,目前的加油站經過改造就可以為它們服務。與現有的電池系統相比,它在易用性、安全和環保方面更有優
-
最古老“動物”化石證明生物自主運動時間或提前15億年
研究人員表示,盡管目前還無法確定這些生物體的具體清晰的形態,但判斷它們應該是一種可以移動的變形蟲,它們能在食物資源稀缺時纏成一團,共同尋找氧氣和營養物質,其一般是由藍藻產
-
NASA新任務:探索宇宙起源 計劃2023年發射新型探測器
研究人員將利用該任務收集超過3億個星系以及銀河系中超過1億顆恒星的數據。此外,該任務還將尋找水和有機分子——這是我們所知的生命必需品。它還將為未來任務,如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
-
中國芯片制造工藝再進一步,助力中國芯片產業發展
在先進工藝制程方面,臺積電和三星位于第一陣營,臺積電已投產7nm工藝,三星本計劃在去年就投產采用EUV技術的7nm工藝不過由于技術困難預計要到今年才能成功投產,而臺積電也預計在今年投
-
中國嫦娥四號著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 著陸點周圍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個環形坑
織女、河鼓和天津均為我國古代天文星圖“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星官,其中織女和河鼓屬于二十八宿的牛宿,天津屬于二十八宿的女宿。三個星官分別位于現代星座劃分的天琴座、天鷹座和
-
NASA加快重返月球計劃 希望在2019年年底前實現該目標
去年11月,NASA與美國9家商業發射公司簽約,未來將由這幾家公司提供相應的月球任務載荷,NASA將在下周公布這幾家公司的具體分工。不過,NASA方面暗示,可能只有一家公司能完成即將公布的第
-
新的研究表明火星存在液態水可能由地下巖漿活動所致
《科學》雜志去年曾發表一項研究表明,火星南極冰蓋下有液態水。現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認為,極地冰蓋下需要有一個地
-
NASA證實“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死亡”,任務結束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約翰·卡拉斯(John Callas)在接受美聯社采訪時表示:“這就像失去親人一樣。”“(你)一直抱著希望,希望他們會出現,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但這種希望一天天地減少,到了某
-
??高能鋰離子電池“雙重修飾”富鎳三元正極材料合成
近日,長沙理工大學副教授李靈均,與廈門大學張橋保、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陸俊、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等海內外教授及團隊合作完成了一項工作,通過第一性原理
-
科學家發明可穿戴體熱發電機 可為智能穿戴設備充電
同時人的汗水可提高導電性,該技術適合作為電池的穩定涓流充電器,而電池反過來為一個可穿戴設備供電,例如健身追蹤器和醫療監視器等,尤其是對于當下流行的為運動鍛煉打造的可穿戴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