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科學家“解密”下地幔底部大型結構體形成原因
下地幔是地球內部最重要的圈層之一,深度范圍約為660公里—2900公里,其體積和質量占比高達55%和52%,是地球演化的壓艙石。和其他類地行星相比,地球內部的板塊可以俯沖至地球深部甚至核
-
“星際訪客”起源揭示2I/鮑里索夫或是太陽系“原始”彗星
此次,在第一篇研究中,英國阿馬天文臺與天文館科學家團隊測量了星際彗星2I 鮑里索夫彗發塵粒散射的光的偏振,以鑒定其物理特征。他們發現,2I 鮑里索夫的偏振比太陽系的一般彗星更高。
-
MIT天文學家發現了以前的研究所忽略的新的和不尋常的星系鄰域
這種明亮的氣體云在星系團周圍形成了一個模糊的X射線光環,使它們與恒星或類星體等產生的更離散的X射線點源區別開來。然而,正如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Michael McDonald 9年前了解到的那樣,一
-
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可以阻斷通往對冷敏感的牙齒的路徑的方法
眾所周知,研究牙痛非常困難。牙齒的硬度使其成為一種具有挑戰性的組織,而人類引起牙齒疼痛則需要打開牙齒。因此,研究小組在老鼠身上進行了實驗,老鼠的臼齒在麻醉下被鉆孔。牙齒損
-
SpaceX SN11濃霧中空中爆炸 馬斯克稱SN15將在幾天內被送上發射臺
SN11引擎艙內的攝像頭畫面顯示,猛禽發動機正在啟動著陸程序,但當任務時鐘顯示5分49秒時,視頻很快就凍結了。目前還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但有兩種明顯的可能性。首先,SN11可能未能
-
天文學家團隊在數千個γ射線暴中尋找“引力透鏡”
中等質量黑洞長期以來都是理論預測的黑洞。但在天文學研究領域,測量有多少中等質量黑洞存在,將為理解黑洞的形成以及它們如何隨時間生長提供重要線索。目前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和探測
-
研究結果表明多達1%的星系團可能被誤認為是單個明亮星系
然而,正如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Michael McDonald在2012年發現的那樣,并不是所有的星系團都遵守這一規則。他發現的這個被稱為“鳳凰星團”的星系團包含一個黑洞,它發射的X射線亮度足以淹沒星
-
科學家預測在土衛二的廣闊的地下海洋中存在著洋流及其運動
然而,這個水體與地球上的海洋幾乎沒有共同之處。在厚厚的冰盾之下,土衛二的海洋被認為是非常深的,而地球海洋則是相對較淺的水域。它可能從冰殼底部延伸到固體核心的頂部,超過30公
-
MIT發現了一種新型電解質 可實現更持久更強大的鋰離子電池
這涉及到觀察電解質跟現今鋰電池中使用的標準陰極的結合情況。在測試中,新電解質被證明具有很強的抗金屬原子溶解能力,這防止了質量的損失和通常會出現的開裂問題。它還將電極表面多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了地球深部地幔中超離子態的氫氧化鐵礦物
“這是地幔深部首次發現超離子態含水礦物。”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毛河光院士點評說,這一發現,將使地幔對流速率提升幾個數量級,對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物質和能量循環將是顛覆性的
-
全新晶體管設計基于納米級結構 在轉換過程中損失的熱量要少得多
轉換器的散熱是由高電阻等因素造成的,這是電力電子器件的最大挑戰。 "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電能損耗的例子,比如當你的筆記本電腦的充電器發熱時, "論文的共同作者、E
-
NASA擬出資4億美元建設新空間站 有四家私營公司將加盟
啟動CLD項目的另一個動機是國際空間站硬件老化嚴重,因為空間站的大部分核心結構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制造的,最后的加壓結構也是在2011年增加的。去年,俄羅斯宇航員努力修補了空間站艙內
-
科研團隊研究出以一種多功能的離子液體作為溶劑 替代傳統有毒有機溶劑
據介紹,要解決制備工藝的問題,首先要尋找到一種環境友好、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可調和的溶劑,而離子液體溶劑便符合這些條件。將離子液體溶劑引入制備過程后,鈣鈦礦光伏材料的制備過
-
研究人員稱擁有地下海洋的世界可能比地球更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斯特恩還認為,像地球這樣擁有表層海洋的行星更容易受到小行星和彗星、噴出危險輻射的太陽耀斑以及附近的超新星爆炸等對生命的威脅。內水海洋世界不會受到這種威脅,因為海洋被冰和巖
-
科學家利用X射線對神經元進行無線調制 可改善大腦疾病患者的生活
治療方法包括通過注射納米顆粒來刺激大腦深處的神經元,這些納米顆粒在X射線照射下會發光。注射納米材料的能力將消除今天使用的密集的大腦手術。研究人員認為,高精度的非侵入性方法
-
我國科學家揭示昆蟲“偷盜”植物基因自我保護分子機制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介紹,煙粉虱作為外來入侵物種,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世界第二大害蟲。它不僅刺吸植物汁液、誘發真菌病害,更能傳播300余種病毒,每年在全球
-
研究人員稱海洋的哺乳動物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這些物種中的四分之一現在被歸類為瀕臨滅絕的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脆弱、瀕危或極度瀕危),其中瀕臨滅絕的江豚和極度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的危險性最大。保護工作使其
-
植物和土壤能“此消彼長”互換儲碳能力 未來氣候變化模型和預測數據或將改變
研究團隊分析了108個提高了二氧化碳水平的實驗數據,發現了一種相反的關系。當植物生物量隨二氧化碳水平升高而增加時,土壤的儲碳量反而會下降。在他們的實驗中,二氧化碳水平升高會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直接將筆畫的2D圖形轉換成3D圖形的技術
科學家們在試圖將成品從水中移走時遇到了一個障礙:精致的3D膠片無法保持原狀。因此,他們通過添加鐵微粒來調整兩種墨水的化學成分,并將圖紙浸入含有過硫酸鉀的溶液中。論文中稱,過
-
科學家首次在星際云中發現了能夠解釋生命起源的復雜含碳分子多環芳烴
麥奎爾說,研究這些分子和其他類似分子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生命是如何在太空中開始的。不過,新發現分子的濃度遠遠超出了團隊的預期:云中多環芳烴的含量是理論模型預測的10萬到100萬倍
-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西瓜果實生長與光合作用不同步的現象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聯合團隊開展了跨學科交叉研究,針對植物莖稈特殊的生理特性,利用芯片級的微納加工工藝,制備了一種植物可穿戴式莖流傳感器。記者看到,這款傳感器薄如蠶翼,厚度
-
研究稱木星的大紅斑可能正在從定期進入木星的小風暴中“竊取”能量
這種明顯的尺寸縮小可能部分歸結于它與漫游在木星云海中的許多較小風暴的相互作用。自2019年以來,有數十場風暴撞向大紅斑,顯然進一步威脅到它的生存,碰撞往往導致大面積的紅色云帶
-
NASA:最快4月8日嘗試在火星上進行“機智號”直升機的首次可控制動力飛行
在首次飛行中,“機智號”將飛到 3 米的高度,懸停大約 30 秒。NASA 工程師已經為 “機智號”的首次飛行選擇了一個地點,這里的地面需要平坦,沒有大的巖石,以保證 “機智號”能夠著陸。
-
新型量子比特讀出方法問世 實現高保真度量子比特讀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是一時看不清紙上的字,只需要多看一眼,即增加測量時間,就能分辨出字形。這里一個看起來很天然的前提是,無論我們盯著讀多久,紙上的字都不會被 “讀壞”;而在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溫度計 可在量子計算過程中以極高的精度簡單快速地測量溫度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的溫度計是一個超導電路,直接連接到被測波導管的末端,其可能是世界上為此目的在毫開爾文范圍內最快、最靈敏的溫度計,可以在波導的接收端直接測量非常低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