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鉆石恒久遠,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必須要花費數十億年才能形成??茖W家稱,他們將這一過程縮短到了短短幾分鐘——而且是在室溫條件下。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1月19日報道,通常,地球深處的碳處于高溫高壓條件下經數十億年時間才能形成鉆石——正是這一點使它們令人垂涎。
現在,澳大利亞科學家稱,他們將這一過程縮短到了短短幾分鐘——而且是在室溫條件下。
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牽頭的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團隊18日稱,他們在室溫條件下利用高壓(相當于640頭非洲象在一只芭蕾舞鞋鞋尖上保持平衡)制造出了兩種鉆石。
研究人員稱,他們能夠制造兩種結構不同的鉆石:一種的結構類似于珠寶上鑲嵌的常規鉆石,另一種被稱為藍絲黛爾鉆石,后者天然存在于隕石撞擊的地點,并且比大多數鉆石更堅硬。
報道稱,人造鉆石本身并不新鮮。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就一直在實驗室制造人造鉆石,為的是獲得更便宜、制造工藝環保且合乎道德的鉆石。但研究人員對在室溫條件下制造鉆石感到興奮,尤其是較硬的藍絲黛爾鉆石,藍絲黛爾鉆石可用于在采礦廠切割“超堅硬”的材料。
“制造更多這種稀有但超級有用的鉆石是這項工作的長期目標,”從事該項目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黃興碩(音)說,“我們實驗室首次在室溫條件下制造出了這兩種鉆石,非常令人激動。”
據報道,實驗室制造的鉆石通常是碳經高溫形成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物理學教授喬迪·布拉德比說,為了形成鉆石,研究人員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以產生“扭曲力或滑動力”,他們認為這種力會導致碳原子移動到適當的位置。“通常,碳在距地表約150公里處經受高壓和超過1000攝氏度的高溫、歷經數十億年才能形成天然鉆石,”布拉德比說,“故事的轉折點在于我們如何施加壓力。”
報道還稱,共同領導這一研究的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物理學教授杜格爾·麥卡洛克及其團隊,后來利用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對實驗樣本進行了切片,以更好地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當研究團隊研究樣本時,他們發現普通鉆石和藍絲黛爾鉆石都貫穿著脈絡。麥卡洛克說:“第一次看到藍絲黛爾鉆石和普通鉆石的這些小‘河’,真是太神奇了。這確實有助于我們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這項研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