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愛沙尼亞、美國、英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運用最新顯微成像技術,捕獲了一種在遠古海洋中生存了1億多年的微小動物——幾丁蟲的繁殖瞬間。
幾丁蟲是一類體型非常微小的生物。它們生活在4.8億至3.6億年前的遠古海洋中,身體長度以微米計,形態上看,有長頸瓶狀、壺狀、圓筒狀等多種形狀,像是一個個微型“漂流瓶”。幾丁蟲雖小,卻能幫助人類找到石油等礦產資源,還為科學家破解物種大滅絕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但它本身的生物屬性,人們一直所知甚少。
此次,科研團隊采用近紅外顯微成像、顯微CT等多項高精尖技術,對一批4.6億年前的幾丁蟲化石標本進行研究。科研人員意外地發現,一種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畸形變異的特殊幾丁蟲標本,其實是記錄幾丁蟲生殖瞬間的關鍵材料。通過對20枚此類特殊標本的觀察,研究團隊識別出幾丁蟲的兩種生殖模式:一個母體一次繁殖一個后代,或一次繁殖多個后代。
科研團隊還對幾丁蟲的生殖過程進行了復原:母體底部慢慢變厚,隨后,子代的底部在此生長出來。與此同時,子代幾丁蟲的頸部也在母體內部發育。待二者發育完成后,就會融為一體,脫離母體。
“這是種典型的無性生殖方式。我們還發現,幾丁蟲母體在‘生娃’后,也能繼續存活,而不是很快死去。”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梁艷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地質學》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