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7 月 2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科學家也許找到了一種價格低廉、技術含量低的方法,可以對抗衰老過程中出現的視力下降。在他們開展的一項小型臨床試驗中,40 歲以上的受試者在每天盯著一道深紅色光看上三分鐘之后,視力出現了顯著改善。他們報告稱,自己在黑暗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分辨顏色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紅光經常被用在皮膚護理中。理論認為,波長較長的光線會對線粒體起到一種獨特的再生作用。線粒體是細胞中負責處理能量、維持身體運行的細胞器。這些光線的波長位于可見光邊緣(深紅色)到紅外光之間。線粒體會吸收其中的能量,而根據上述理論,其性能也會隨之增強。這應當可以加強身體的傷口愈合能力、減輕炎癥和疼痛、甚至能促進頭發再生,具體取決于光線照射的位置。
大多數類型的細胞中都存在線粒體,但視網膜中的數量尤其多。視網膜是眼睛中一層薄薄的膜,可以捕獲外來光線,并將其轉化為信息傳送給大腦。假如沒有視網膜,我們就會失明。但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中的線粒體失靈的速度會比其它身體組織中的線粒體快得多。科學家認為,除了其它退行性眼部障礙癥之外,這是造成視力隨著衰老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線粒體可以吸收某些形式的光線,包括深紅色光。這就像給電池充電一樣,可以增強細胞功能。由于視網膜含有大量線粒體,紅光照射的效果尤其好。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手段改善視力。”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的眼部研究人員格倫 · 杰弗里指出。
杰弗里和他的團隊此前曾在小鼠、蜜蜂和果蠅身上做過實驗,其視網膜性能在紅光照射后均有改善。在此次發表在《老年醫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中,更有人類受試者參與其中。
在此次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招募了 24 名年齡介于 28 至 72 歲之間的受試者,均沒有已知的眼部問題。在為期兩周的時間里,這些志愿者需要每天盯著一支紅光 “手電筒”,連續看上三分鐘。這種特殊設備是研究人員約花了 15 美元制成的,光線波長約為 670 納米。在實驗前后,受試者分別做了一次視力測試,評估他們在黑暗中的視物能力(視桿細胞)、以及分辨色彩對比度的能力(視錐細胞)。
年齡 40 歲以下的受試者在接受紅光療法前后的平均表現幾乎相同。但 40 歲以上的受試者在接受治療后,兩項測試的表現均有所改善,并且在統計學上均有顯著意義。不過,受試者們一般在顏色測試中表現得更好些。
這些發現目前僅屬于概念驗證,何況受試者均為健康人。但杰弗里指出:“視力會隨著身體衰老顯著下降,這對社會和個人而言都是一大問題。”
此次研究發現的確發人深省,但要想證實此類療法的有效性,還需要更多受試者、開展更多實驗。雖然紅光療法危險性很低(又稱作低能量光療法,因為光線產生的能量不會破壞細胞),但它對健康的影響尚未經過科學驗證,還有許多未知性。
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研究結果無效、或者我們日后不會將定期接受紅光照射作為老年人改善視力的一種手段。而僅僅說明我們在迫不及待接受此類療法前,應當保持謹慎,等待更多證據問世。
杰弗里和他的團隊已經在開展后續實驗了。目前為止,他們的研究顯示,如果每兩天、甚至每三天接受一次紅光療法,也能取得和每天一次相同的效果。他們還在實驗中使用了波長更短、強度更弱的紅光。此外他們還想弄清,在接受該療法后,為何有些人的視力似乎比其他人改善得更為顯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