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地區是目前青藏高原湖泊考察中的空白區,本次考察是對該區域湖泊的全景式掃描。”3月30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負責人朱立平研究員向記者介紹。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里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鉆取了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區域水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湖泊區之一,其湖泊面積占我國湖泊總面積50%以上。該區湖泊近5萬平方公里,占整個青藏高原面積的2%左右,近幾十年變化非常劇烈。受條件限制,第一次青藏科考獲得的關于湖泊水深和水質的資料,僅限于近岸湖區,其代表性不足,完整的水下地形測量基本沒有,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區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青藏高原湖泊水文狀況的研究。
“科考分隊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5家單位28人組成,2019年10月15日由青海省境內沱沱河以北的二道溝進入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歷經32天,全程1400公里,考察路線覆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全境。”朱立平介紹,考察隊首次全面測量了該區域特拉什湖、烏蘭烏拉湖、永紅-西金烏蘭湖、勒斜武擔湖、太陽湖、可可西里湖、鹽湖7個主要湖泊的水下地形,并獲取了這些湖泊的水質剖面數據。考察隊駕駛掛載聲吶設備的橡皮艇走航式測量湖泊水深,總測線長1280公里,涵蓋湖面面積共計2330平方公里。科考隊還采集了湖泊沉積樣品7個、湖泊與河流水樣25個、表土樣品102個,并在10至40米不等水深處鉆取湖泊巖芯10支。其中,可可西里湖和烏蘭烏拉湖的湖泊巖芯是截至目前該區域主湖區的最長樣本,有望反映過去一萬年以來該區域氣候變化和湖泊環境演化過程。
考察結果顯示,該區域湖泊與西藏南部地區近似面積大小的湖泊相比,具有水深相對較小的特點。其中,特拉什湖最深處僅為9.7米、西金烏蘭湖平均深度只有5.4米。近幾十年來,隨著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縮,該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其中,永紅-西金烏蘭湖擴張最為明顯,面積由第一次科考時的416.1平方公里,擴張到615平方公里。隨著面積的擴張,不少湖泊鹽度也隨之下降。
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啟動以來,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已獲取70多個湖泊超過2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實測資料。2020年,科考分隊將繼續在青藏高原進行湖泊實地考察,最終將獲取近100個湖泊的實測水深數據。
未來,科考分隊將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地面高程數據和已測湖泊的面積-水量模型,估算整個青藏高原的湖泊水量及其變化,并分析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為亞洲水塔的動態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