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官方網站15日報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最新版兩年一期《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報告指出,盡管自2000年以來美國科研支出略有增加,但中美之間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以下簡稱研發支出)差距正迅速縮小,美國越來越多地被視為科學和工程領域“全球重要的領導者,而非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美國資深專家同時指出,盡管如此,美國在許多重要指標——如研發總支出、高被引用出版物占比、國際學生入學率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
中美研發支出總額幾乎占全球半壁江山
據報道,該報告由美國國家科學理事會(NSB)完成,該理事會負責監管NSF的工作。這份報告囊括了美國科學和工程發展狀況各項指標。
報告稱,從2000年到2017年,美國研發支出年均增長4.3%,但同期中國研發支出年均增長17%以上。此外,包括德國和韓國在內的其他幾個國家,研發支出的增速也超過美國。
在研發支出總額方面,美中兩國仍遙遙領先。根據該報告給出的數據,2017年全球研發支出總額為2.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25%,中國占23%,兩個國家幾乎占據了全球研發投入的半壁江山。
NSB主席、塔夫茨大學計算機科學家黛安·索瓦因則認為,其他創新強國的出現“可能是好事,因為新知識讓所有人受益”。但她同時指出,美國在許多重要指標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些指標包括研發總支出、高被引用出版物占比、國際學生入學率等。
美外國學生入學率下降,國際合作論文比例上升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朱莉婭·萊恩反對NSF將支出作為衡量美國科學和工程實力首要指標。她表示,政策制定者不必擔心支出,而應考慮投資是否使用得當。此外,外國出生學生和勞動力不斷前往美國是“一個很好的信號,表明這里的科學發展狀況不錯”。
但NSF的報告發現,有跡象表明上述情況可能正發生改變。自2016年以來,在美國大學就讀的外國出生學生人數下降約4%。自2003年以來,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中,中國和印度公民的比例分別下降了9%和5%。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家舒拉米特·卡恩認為,美國收緊移民政策,以及中國和其他地區大力促進本國和本地區大學繁榮發展,是造成這種下降的根本原因。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全球流動日益頻繁,為國際科學合作的與日俱增開辟了新途徑。2018年,美國作者發表的科學論文中近40%有外國合著者(其中中國科學家占25%以上),而2000年僅為19%。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前科學政策高級顧問小泉慶幸說:“在國際科學合作關系中,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更合適。”
美計算機和數學領域女性比例停滯不前
NSF的報告還發現,美國實驗室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自2003年以來,加入科學和工程領域——特別是在生命科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婦女和少數族裔人數與日俱增。但由于同期科學和工程領域總人數也大大增加,因此在某些學科(如計算機和數學)領域,女性所占比例停滯不前,甚至略有下降。
該指標報告指出,2017年科學和工程行業從業人員薪資中位數為85390美元,是美國其他行業人均薪資37690美元的兩倍多。加州圣塔克拉拉大學社會學家莫莉·金表示,科學和工程領域女性和少數族裔占比不多,“對消除性別(和種族)工資差距及提升經濟福祉有重要影響”。
小泉認為,該報告為美國保持在全球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競爭力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美國需要進一步投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增加女性和少數團體的參與度,并繼續為科學和工程研發提供資金。記者 劉 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