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以色列生物科技初創公司Aleph Farms宣布,公司于9月26日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一項聯合實驗,運用3D生物打印機成功培育首塊太空人造肉。
該項實驗由Aleph Farms與俄羅斯生物科技實驗室3D Bioprinting Solutions(3D生物打印解決方案)及兩家美國公司合作進行,實驗內容是將牛細胞送上國際空間站后,在微重力環境下通過3D生物打印機將牛細胞培育成類似于傳統肉類的小型肌肉組織。
Aleph Farms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Didier Toubia表示,“太空實驗表明,肉類可以在最惡劣的條件下生產,意味著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任何人生產。我們的愿景是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確保后代的糧食安全,現在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據彭博社報道,Aleph Farms方面表示,實驗結果表明人造肉技術能夠應用于太空環境,并有望為宇航員提供肉類食品。但這項實驗僅是人造肉概念的證明,公司的人造肉牛排或漢堡要真上到消費者餐桌還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Aleph Farms成立于2017年,提倡“無屠宰肉”,即在不宰殺動物的前提下提供同樣口感和質地的肉類產品。據了解,該公司主要通過科技手段將牛肉細胞從牛身上分離,在實驗室內進行培育,用3D克隆技術對細胞組織進行排列和復制,使其形成類似于傳統肉類的肌肉結構。
2018年12月,Aleph Farms宣布推出由3D培養技術培育的首例可食用的人造牛排。目前,該公司已融資近1300萬美元,投資者包括投資公司New Crop Capital、Vis Vires New Protein和美國糧油巨頭嘉吉公司等。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于5月3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暴漲163%,創造了21世紀以來美國公司IPO首日的最佳表現,同時帶動了A股市場“人造肉”概念股5月中旬的暴漲。此后,多家A股上市公司表示將進軍“人造肉”領域,多數均采用植物蛋白肉技術。
當前,全球范圍內主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人造肉。一種是像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那樣的植物性素肉,用豌豆蛋白、大豆、小麥、馬鈴薯和植物油來還原動物肉的質地和口感;后者則是像Aleph Farms那樣從動物身上提取肌肉組織,然后放入生物反應器進行培育,該種方式尚處于實驗環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