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登陸月球的第一人在回家之前曾有過最后一項任務——撿石頭,能拿多少就撿多少,能找到多少就撿多少。他所收集到的物質,將構成人類史上從外星球采回的第一批樣本。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12日報道,就在距離月球漫步結束還有不到10分鐘時,“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用鉗子將大約20塊巖石收集到一個專門的箱子中。覺得不夠滿,他又舀了13磅月球土壤放到容器中。
如今,一湯匙當年的土壤,就坐落在休斯敦約翰遜航天中心的一個緊鎖著的、沒有窗戶的實驗室里。這湯匙土壤,則被放在一個密封的盤子中。它是阿波羅登月計劃最偉大的科學遺產——將近850磅的月球巖石中的一部分。
阿姆斯特朗所收集的月球塵土和土壤樣本,圖據《華盛頓郵報》
在過去50年的時間里,人類對這些巖石的研究已經改變了人們對月球的認知,揭示了月球的出生環境以及其斑駁表面的成因。如今,美國宇航局(NASA)決定公布3份全新樣本以供研究——3份任何科學家都沒有觸及過的樣本。
Nasa所等待的合適時機
就是當下
據報道,接下來對真空密封巖心和長期凍結巖石所做的實驗,將只能在樣本被打開的瞬間進行,而且也僅能做一次。
負責阿波羅計劃巖石收藏的瑞安·齊格勒稱,這便是巖石從月球上取回后一直被保留下來的原因。NASA等待的是合適的科學家、使用恰當的技術,在合適的時間內對其進行研究。
一塊較大的月球巖石樣本,圖據《華盛頓郵報》
今年是阿波羅計劃登月50周年,人們對重返月球的研究也重拾了興趣,因此齊格勒稱,NASA等待的合適時機就是當下。
NASA的月球樣本實驗室建造于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如同迷宮般的存在,里面由閃閃發光的金屬柜和一塵不染的油氈地板構成,專門用來存放六次探月任務中帶回的巖石。
該實驗室配備了極為精密先進的暖通空調系統,可保證室內空氣比室外干凈1000倍??茖W家們只有在穿上全套特制的白色連衣褲、帽子和靴子后才能進入,目的是為減少污染。
齊格勒說,這里存放了太陽系中最有價值的巖石??纯此鼈冊沂具^哪些知識你就會明白原因。
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前,科學家們對月球的來源一直沒有達成統一認識。
它與太陽系格格不入——相對其行星來說,它的體型要比任何其他衛星都要大。
部分科學家認為,它曾是個獨立的物體,但卻被地球的重力所“捕獲”。其他科學家則認為,月球是在行星從一個原始的塵埃盤合并而成時,沿著地球軌道形成的。當時許多教科書中則寫道,月球實際上是地球自轉時甩出去的一團東西,太平洋被認為是這段遠古時代損失中留下的一個“傷疤”。
所有這些理論,在科學家們見到首塊阿波羅計劃帶回的巖石時便被立即丟棄。
月球材料極為古老——其年齡可追溯至45億年前。雖然它們所包含的許多化學物質和地球上巖石一樣,但它們的“揮發物”含量低得極為驚人,部分材料還具有只有在災難發生時才會形成的特性——比如流星雨、火山爆發以及來自太陽的粒子流等。
“大碰撞說”
解釋月球起源
“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的6個月后,在一場探討月球初步發現的研討會上,沒有人能就所有這些證據的意義達成一致意見。
就在會議接近結束時,地質學家約翰·伍德解釋了這些線索是如何組合到一起的。他意識到,阿姆斯特朗匆忙采集的月球土壤中,那種奇怪的白色斑點其實是一種名叫斜長巖的特殊巖石,該巖石通常是礦物長石在熔融巖石中結晶而成。
伍德推理稱,月球在某個時刻肯定被巖漿海洋完全覆蓋過,當時的斜長巖就像冰山一樣浮在表面。
為了證實伍德的理論,科學家們需要更大而且更好的樣本。他們在1971年找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當時“阿波羅15號”宇航員詹姆斯·歐文和大衛·斯科特在月亮北半球的火山口邊緣找到了一塊半磅重的斜長巖。
當把巖石外部的灰塵擦掉之后,斯科特意識到自己找到了什么,當他展示給歐文看時,歐文欣喜地笑了。
這份樣本就是后來人們所知道的“創世紀巖”——它幫助科學家們闡釋了月球的起源。如今,該巖石坐落在自己的玻璃容器中,距離阿姆斯特朗帶回的那湯匙土壤不遠。
根據這一理論,大約在45億年前,一顆以希臘月亮女神之母名字命名的古老巨行星“忒亞”(Theia)與新形成的地球發生了撞擊。這一撞,使“忒亞”和地球都產生了巨大的震動,數百萬噸的物質被撞飛至太空中。部分這些巖石沿著地球軌道進行了合并,由此形成了月球。其中重量最重的部分沉入地球的中心,而一些質量較輕的物質則浮在了巖漿海洋表面并結晶,形成了由斜長巖構成的薄殼。
當這一“大碰撞說”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首次被提出時,許多研究學者們對此持懷疑態度。這一“大碰撞說”的提出者之一、天體物理學家阿拉斯泰爾·卡梅隆稱,當時這一想法被許多同僚們駁斥,認為其似乎太過武斷和奇怪。
但卡梅隆指出,似乎只有大碰撞說才能符合目前這些證據的呈現。它必須足夠大到產生覆蓋全球的巖漿海洋,才能形成斜長巖殼,它還可以解釋了為何月球和地球的化學“指紋”如此相似——它們都是從相同的爆炸巖石中生成,它還能解釋月球巖石材料中為何揮發物含量極低,應該是地球和忒亞相撞時被吹到了太空中。
宇航員們在月球表面所作的科學實驗數據同樣支持這一假說。宇航員們在后來的阿波羅任務中攜帶了地震檢波器,發現月球中心的鐵含量相當少。這也符合“大碰撞說”的推測。
科學家們將分工協作
開啟探月新篇章
“當然了,目前的研究還不完全。”齊格勒稱。
NASA希望這3份從未觸及的新樣本將幫助人們回答未解的問題。部分科學家們將研究已被冷凍封存近50年的巖石中水分的痕跡。還有科學家將研究這些物質中的揮發分子。另有幾個團隊將合作,檢測在月球表面就被宇航員們封存在真空管中的物質。在月球上捕獲的氣體,可能攜帶有月球物質如何被輻射所改變的線索。
部分測量工作,比如對捕獲氣體的分析,只能在容器被打開的瞬間操作??茖W家們將花費數月的時間進行預演,只不過預演中的樣本是從南極洲取回的。
將領導小組對氣體進行分析的NASA行星科學家芭芭拉·科恩稱,“開拓新事物是令人興奮的,我們還不知道能發現些什么。”
據悉,自從阿波羅計劃1972年最后一次抵達月球之后,美國再也沒有從月球帶回任何新物質,而在4年后蘇聯的Luna24月球探測器計劃后,也再沒有月球巖石被帶回地球。
在科恩看來,開放阿波羅樣本的計劃對它本身而言更像是一場“迷你任務”,這是探索另外一個星球的又一次機會,也是探索月球故事的一個新篇章。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編譯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