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副研究員段建平與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武培立等學者合作,發現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于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相關論文最近在《自然—可持續發展》雜志發表。
研究人員從氣溫的季節性變化入手,利用觀測資料、樹輪等代用資料和氣候模式資料檢測了人類活動對氣溫變化影響的早期信號及開始時間。發現氣溫季節性弱化實際開始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且同步發生在青藏高原、歐洲甚至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區域,而在之前是相對穩定或不顯著的小幅度增強趨勢。
基于以上事實,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多個全球耦合氣候模式模擬的結果進行了檢測和歸因分析后發現,北半球中高緯度區域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的氣溫季節性弱化可歸因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且人類活動對其影響機制存在緯度效應。
這一研究充分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于工業化早期,而且其影響也遠不只是氣溫升高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而是“淡化”了氣溫的季節差異,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
氣候變化的歸因不僅是一個重要科學問題,也是國際氣候談判的重要依據。然而,近年來絕大部分工作聚焦在近幾十年的觀測資料時段,而且主要針對變暖趨勢和極端氣候事件個例開展研究。目前的廣泛認識是,人類活動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氣溫變化產生了顯著影響,而且確信程度高;但對于“人類活動對氣溫變化的影響始于何時、在工業化早期時段的影響是否普遍”這一問題,證據卻相對匱乏,確信程度也較低。(丁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