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重點國家實驗室游正偉團隊研制出一種“有生命”的自愈合材料。這種新型材料在損傷后,能夠像人類的皮膚一樣自行愈合,恢復其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可以大大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提高材料的使用安全性、降低材料的維護成本。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先進材料》。
自愈合材料在汽車涂層、可穿戴電子、軟體機器人、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備受關注。然而,已報道的自愈合材料往往需要外界刺激(比如加熱、激光、壓力等)來激發愈合過程,同時力學和自愈合性能難以兼顧,研制理想的高強韌室溫自愈合材料仍然是該領域的挑戰。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可以同時提升材料自愈合性能和力學性能的分子策略——基于銅配位丁二酮肟氨酯的彈性體。游正偉告訴《中國科學報》,基于銅配位丁二酮肟氨酯的彈性體中同時存在動態共價鍵(肟氨酯鍵)和動態非共價鍵(金屬配位鍵和氫鍵),其中銅離子的配位作用是關鍵:配位產生的動態交聯顯著增強了材料的力學性能;同時,銅離子的配位提升了肟氨酯鍵的動態性,材料表現出更優的自愈合性能。
蘇州大學教授鮑曉光團隊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解釋了其中的分子機制。三種動態鍵的協同作用使得材料具有一系列優異的性能。同時,基于銅配位丁二酮肟氨酯的彈性體在室溫下可以自發自愈,即時自愈強度超過所有同類材料的原始強度。
游正偉表示,該工作提出的利用金屬配位作用來同時提升力學和自愈合性能的策略,可以拓展到其他金屬離子和動態鍵體系,為研制高性能的自愈合材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黃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