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paceX公司載人版龍飛船(也被稱為龍二飛船,載貨版本則是龍一飛船)第一次測試飛行尚未結束。周四,國際空間站宇航員關閉了SpaceX載人龍飛船的艙口,為周五早些時候離開空間站和在佛羅里達海岸的“無人駕駛跳水”做好了準備。成功返回地球將有助于為新飛船在仲夏期間的首次載人飛行掃清道路。
一家美國媒體指出,周五是否能夠安全返回地球,是龍二飛船第一次飛行任務中最艱難的挑戰。
據國外媒體報道,空間站宇航員安妮·麥克蘭(Anne McClain)周四在太空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采訪時表示,此次龍二飛船測試飛行是“向商業公司開放低地球軌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僅對美國宇航局開放,而且可能對其他客戶開放,”
麥克蘭表示:“美國宇航局是許多載人飛船客戶中的一個,所以我認為對于科學、研究和商業公司來說,載人飛船帶來的可能性是無窮的。”
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和波音公司的CST-100星空客機(預計將在4月底或5月進行首次飛行),是美國宇航局航天飛機近40年前首次亮相以來,世界上第一批全新的載人軌道級宇宙飛船。
假設第一次并未載人的龍二飛船周五成功完成了任務,并假設隨后的測試和所需的修改進展順利,該航天器的第一次真正載人試飛,即所謂的“演示2”飛行任務,可能會在七月實施。
到目前為止,美國宇航局已經花費了大約80億美元,用于開發SpaceX和波音公司的商業載人飛船,以求結束該機構在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后,只能依賴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運送宇航員往返空間站的情況。
由于資金短缺和技術問題,SpaceX龍二飛船的發射時間比計劃晚了兩年多,終于在上周六用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經過27個小時的完美交回后,上周日早間,飛船和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
國際空間站的三名機組人員——麥克蘭、指揮官奧列格·科諾年科(Oleg Kononenko)和加拿大宇航員大衛·圣雅克(David Saint-Jacques)——打開了龍二飛船的艙門,在新的航天器內漂浮,進行初步檢查,并搬走了約180公斤的機組人員用品。
圣雅克周四說:“載人龍飛船,這是一個美麗的時刻,我看到它逐步接近,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時刻,看到一個新的篇章的開始,在那里我們有了新的可能性,一個新的工具,用于我們的空間探索。”
在返回地球的旅程中,龍二飛船將攜帶許多貨物,包括一件失效的宇航服組件和兩個裝有實驗樣品的冷袋。龍飛船的艙門在周四下午12點39分關閉。
在此次龍二飛船的飛行中,一個裝有傳感器的宇航員測試假人被綁在了座位上。根據飛行計劃,飛船將在周五凌晨2點31分從國際空間站的前方脫離。脫離發生時,空間站和龍二飛船將從北非上空四百公里的高空飛過。
四十分鐘后,這艘飛船將離開空間站大約六公里距離,,前往太空中的下一個指定地點,在那里,它將啟動制動推進器,離開飛行軌道。不過,首先它將丟棄空空的后備箱部分,即乘員艙后面一個沒有壓力的貨艙。
然后,在上午7點53分之前的幾秒鐘,龍二飛船的制動火箭將按計劃運行15分25秒,從而減慢飛船的飛行速度,半小時后,也就是上午8點33分左右,龍二飛船將進入可辨別的大氣中。
龍二飛船將沿著一條從西北向東南的軌道降落,橫穿美國東部。
過去,美國宇航局在航天飛機飛行任務中經常提供地圖,顯示軌道飛行器的路徑以及進入時它將經過的人口稠密地區,但這一次,SpaceX公司沒有公布任何有關龍二飛船軌道的詳細信息。
該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上周六在發射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飛船以超音速飛行進入大氣層,這至少引起了他的一些擔憂,因為龍二飛船的形狀不像用于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的龍一飛船那樣對稱。
馬斯克說:“龍二飛船的外殼不像龍一飛船那樣對稱,它不像龍一那樣是光滑的二次曲線。它帶有發射逃逸推進器吊艙,這可能會在重返大氣層時引起滾轉不穩定,但是我想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已經運行了上千次模擬,但這是一種可能性。”
馬斯克還表示:“龍二飛船的降落傘能正確展開嗎?然后,系統是否會引導飛船到正確位置并安全地濺落?我會說,飛船以超音速再進入大氣層可能是我最關心的問題,只是因為它的外殼是不對稱的。”
如果一切順利,降落傘將會使飛船在降落到厚厚的低層大氣后減速,它的四個主降落傘將在上午8點42分左右展開并充氣。龍二飛船將在上午8點45分降落到大海中。
SpaceX公司的飛船回收人員和美國宇航局觀察員將駐扎在一艘名為Go Searcher的救援船和一艘名為Go Navigator的補給船上。Go Searcher的工作人員將把龍二飛船拖上船,并將其送回卡納維拉爾港,在那里進行詳細的飛行后檢查。
“對我來說,這真的有點像演示2任務(真正載人的龍二飛船飛行任務)的彩排,”史蒂夫·斯蒂克(SteveStich)說,他是一名資深的飛行總監,也是美國宇航局商業機組人員計劃的副經理。“我想我們將會學到許多關于航天器的微妙的東西,它的熱力表現如何,GNC(制導、導航和控制)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