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cience Daily近日公布信息稱,美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古老的第二代恒星,這一新發現為科學家提供了觀測更古老恒星的新方法。
據推斷,這顆被命名為“2MASS J18082002—5104378 B”的恒星誕生于約135億年前,屬于銀河系“薄盤”的一部分,太陽系也身處銀河系“薄盤”內。該恒星整體幾乎由大爆炸噴射出的物質組成,它與這一時期行程的其他金屬含量極低的恒星不同,研究團隊通過研究其所散發出的光芒的高分辨率光譜,從而推測其主要構成成分包括碳、氧、氫、鐵等元素。
這顆恒星是一個圍繞同一個公共交運行地雙恒星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此前,另一組天文學家研究團隊發現了該系統中另一顆更為明亮的主恒星。現在,這顆微小模糊的、幾乎看不見的副恒星的發現,證實了恒星伴星的存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物理和天文學助理教授Kevin Schlaufman在《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發表論文稱:“這顆恒星可能是上千萬顆恒星中才有一顆的獨特天體,它能夠向我們透露關于宇宙中最初幾代恒星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科學家或許可以在它出沒的地方發現更多極低質量且極低金屬含量的恒星,甚至有可能發現宇宙間第一代恒星。”
據該論文闡述,這顆新發現的恒星季度的金屬豐度表明,在宇宙天體系譜中,它可能離宇宙大爆炸只相隔一個恒星際代的時間。事實上,它創下了所有恒星中重元素足量最小的新紀錄:它的重元素含量與水星差不多。相比之下,我們的太陽在這條天體系譜上已經與大爆炸相隔了幾千個際代,它的重元素含量也增加至相當于14個木星。之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大約30顆來自宇宙遠古的“超貧金屬”(ultra metal-poor)恒星,它們的質量與太陽大致相當,然而,Kevin Schlaufman的團隊這次發現的這顆恒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14%。
Kevin Schlaufman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主恒星由于小伴星引力拉扯而發生的輕微“抖動”來推斷出它非常小的質量。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研究人員就認為,宇宙最早幾個階段中只能形成大質量的恒星,并且這類恒星永遠無法被人類觀測到,因為它們高速地耗盡了燃料,很快就會衰亡了。
但是,隨著天文模擬實驗日漸復雜和精密,科學家開始察覺,在某些情況下,宇宙早期形成的質量特別小的恒星可能仍然存在,在宇宙大爆炸的130億年后依然存在。與大質量恒星相反的是,小質量的恒星可以存活很長時間,例如,紅矮星的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幾分之一,但卻被認為能存在上萬億年。因此,這顆名為“2MASS J18082002-5104378 B”的超貧金屬恒星的發現或意味著開啟了人類可能會觀測到宇宙更古老恒星的大門。
Kevin Schlaufman表示:“如果我們的推論是正確的,那么,只擁有大爆炸產生物質的恒星都只能是低質量恒星,即使我們尚未在銀河系中發現這樣的物體,它仍然可以存在。”【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