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弘前大學的醫工合作組織醫用系統創造開拓組織的研究團隊開發出采血機器人。該機器人利用紅外線攝像頭掌握血管的形狀和位置,尋找適合采血的位置,然后將裝在機器人上的針頭插入血管。研究團隊使用模擬人類手臂的模型進行測試,機器人能夠準確將針頭插入血管。該團隊計劃對機器人進行改良,實現根據針頭的觸感判斷是否正確下針,力爭3年后通過動物實驗來測試效果。
在醫院看病和體檢時,經常要通過抽血調查癥狀和健康狀態。雖然抽血的靜脈較粗,但是由于靜脈位于皮膚之下,不好辨認,正確將針扎入血管并非易事,有時候無法一次成功。目前日本人手短缺、想當護士的年輕人減少,如果能夠實現自動采血,將減輕護士的工作負擔。
研究團隊力爭最終讓人工智能(AI)掌握護士等醫護人員的熟練技術,推出能夠自動采血的機器人。
該團隊開發的機器人帶有兩個紅外線攝像頭,能夠結合來自兩個方向的紅外線圖像,立體掌握血管的形狀、位置和粗細等。可在1秒內測定幾十次,即使采血時活動手腕,也能找準下針的位置。
為了模仿學習經驗豐富的護士的技術,在約10個人的大拇指上裝上觸覺傳感器,然后讓護士采血,測定護士下針以及為防止損傷血管內壁而把針頭向內推的動作。
今后,團隊計劃收集更多數據讓AI學習,從而提高準確度。護士如何選擇容易采血的血管也成為AI學習的數據。
之后將學習了數據的AI裝入機器人的控制系統,實現自動采血。如果動物實驗進展順利,計劃5年后用于人類,力爭實現臨床應用。【環球網智能綜合報道 記者 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