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1 日消息,據中國科學院網站,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合作,近期使用 LAMOST 光譜數據并結合新疆天文臺南山光學望遠鏡測光數據,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 0.98 倍太陽質量的致密星與晚期主序星組成的雙星系統。
該研究結合多波段(射電、光學、X 射線及伽馬射線)觀測分析,推測該致密星可能是一顆“X 射線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這是首次在雙星系統中發現此類天體。IT之家從中國科學院網站得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雜志快報》上。
如果中子星各種可能的能源均消耗殆盡,那么星體只能輻射剩下的熱能,這類中子星稱為 X 射線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XDINS 以軟 X 射線的熱譜為主,且伴有紫外輻射,表現為射電寧靜狀態,故發現它們頗為困難。理論認為,通過核塌縮超新星爆炸不可能產生低于 1.17 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新的發現意味著此類中子星可能產生于其他形成通道,如白矮星吸積誘導塌縮(AIC)。此外,根據 Gaia 衛星的視差,這個包含中子星侯選體的雙星系統離地球僅約 385 光年。這是目前發現的離地球最近的中子星候選體。該研究暗示了來自地球深海探測到的重元素可能與該類超新星爆發過程成協。
目前僅有七顆 X 射線暗弱的孤立中子星被發現(綽號“七劍客”)。它們離地球均較近(約 391 光年至 1630 光年),自轉周期大概是 5 到 10 秒。新發現的這顆 X 射線暗弱的孤立中子星是首次在雙星系統中發現這類天體。
該發現是基于 LAMOST 的中低分辨率光譜時域巡天數據,結合南山光學望遠鏡多波段和美國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的測光數據以及其他波段的光學巡天數據確定了晚期主序星的半徑、溫度等信息。研究通過擬合光變曲線,最終得到這個雙星系統中的致密星以及光學伴星的質量分別約為 0.98 倍太陽質量和 0.62 倍太陽質量。
通過 LAMOST 中分辨率光譜數據,研究發現該系統的 Ha 發射線具有雙峰結構。其中,成分相對較寬的 Ha 發射線起源于恒星色球活動,而另一個相對較窄的 Ha 發射線表現出與致密星同相位的變化,因此較窄的成分可能來自吸積盤。另外,在十幾年的巡天測光數據中,該源沒有展現大幅度的星等變化,且 X 射線光度低,表明該致密星不太可能是白矮星,而可能是顆中子星。
通過美國費米(Fermi)衛星未發現其高能對應體,基于該系統極低的 X 射線光度且相對較軟的 X 射線能譜,可推測該致密星是一顆處在雙星系統中的 XDINS。根據美國的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的紫外觀測得到該系統的吸積盤輻射半徑及中子星死亡線,可知該中子星的自轉周期大概位于 0.52 秒到 6.5 秒之間,這與 XDINS 的自轉周期一致。
研究人員表示,這顆目前離地球最近、且處于雙星系統中的“X 射線暗弱的孤立中子星”候選體的發現,為剖析此類特殊天體的物理性質以及形成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