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舒心、吃得順心、子女放心。”年近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俞維美這樣形容自己眼下的生活。住在位于天津空港經濟區“國壽嘉園·天津樂境”養老社區里,她不僅可以品嘗到江浙家鄉味道,與其他老年人一同參加豐富文娛活動,還能享受社區內部和周邊三甲醫院完善的健康醫療服務。
如此安度晚年,正成為一部分中國人的新選擇。而由此帶來的商機,也吸引了各類資本目光。
隨著中國老齡化不斷加深,養老服務需求漸成井噴之勢。“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在此背景下,康養產業受到各方關注,尤其保險業將之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截至目前,中國頭部險企均已斥巨資入局康養產業。以打造“國壽嘉園·天津樂境”養老社區的中國人壽為例,其集團董事長王濱介紹,該項目占地面積7.4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0余名老年人生活,以醫養結合、可提供專業持續長期照護為特點。目前國壽健康養老產業布局已覆蓋北京、蘇州、三亞、博鰲、成都、深圳等多個城市。
另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此前透露,已有10家保險機構投資了47個養老社區項目,床位數超過8.4萬個。保險資金通過直接股權和間接股權投向養老及養老產業上下游醫療、健康行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總額也達到千億元人民幣級別。
“銀發經濟”蘊含的巨大潛力和相關供給缺口,讓險企看到了機遇所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被認為將刺激專業養老護理服務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老齡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舉例說,目前中國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癡呆患者約有1507萬,認知癥老年人的照護服務需求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此外,隨著中國居民健康意識增強以及高凈值群體數量增長,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及高品質養老社區需發展潛力亦被市場看好。
保險業與大健康、養老產業融合發展的天然優勢,更讓險企認準了這一機遇。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分析稱,養老社區核心在于“后續運營和持續照護服務”,其主要盈利來自于長期租金收入和資產升值,現金回流速度慢,在開發運營階段均需要穩定、長周期、低成本、大規模的資金支持。而險企大量長期資金需要尋找具備穩定回報的投資方向,二者正好匹配。
此外,兩行業發展亦具有一定協同性。從重資產的大型養老社區,到輕資產的養老服務,再到長期護理險、健康醫療險等養老相關保險產品,保險機構在養老領域的全產業鏈布局,有助于為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進一步延伸產業業態,從而提升養老綜合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不過業內人士也提醒,盡管養老服務需求巨大,但康養等產業發展仍處于初期,發展和盈利模式尚在試錯階段,需要政府及監管部門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導。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政策已陸續有來。其中,國家層面出臺的一系列文件主要聚焦頂層設計,著眼推進居家與社區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加快以公建民營為重點的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機構建設與改革等;在地方層面,已有多地通過金融扶助、場所保障、稅費減免、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支持養老產業發展。
“支持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壯大商業養老體系是保險業普遍共識。”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認為,老齡化向行業提出了嚴峻挑戰,但更多帶來的是機遇。保險業應進一步深挖康養“藍海”市場潛力,構建以保險為核心的康養生態模式。(完)